打造善于蓄勢聚能的引領之區——安康高新區“十新”共育“十區”系列報道之二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吳昌勇 通訊員 孫傳澤 王晉飛)雖然管控著轄區3000多戶的納稅戶,但安康高新區辦稅大廳內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熱”,反倒顯得冷清。據說,在這之前每天來此辦稅的納稅戶呈現出“三粗”:辦稅大廳前的隊伍越排越“粗”;耐心用盡的納稅戶嗓門越來越“粗”;因為等候時間過長,大家的脾氣越來越“粗”。
問題是在兩年前解決的。安康高新區地稅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應“三粗”,局里拿出了三招。首先是打通了技術壁壘,國地稅聯合辦公,“進一家門辦兩家事”,無論是國稅和地稅,只需在一個窗口完成,流程和技術上的優化,實現了由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的轉變;在辦稅大廳設置了導稅臺,為納稅戶提供細致入微的服務,減少辦稅周折;依托“互聯網+稅務”優化服務,既可在辦稅大廳的24小時自助柜臺辦理稅務,也可通過電腦或手機APP登入電子稅務局,享受指尖上的遠程涉稅服務。
“方便多了,每筆業務現在最多只需8分鐘,多項便民服務從根本上解決了納稅人辦稅的難點、堵點、痛點。”安康高新區地稅分局負責人說,每年稅費收入6個多億的安康高新區,通過這些創新服務,讓納稅人感受到納稅是一件光榮的事、高興的事,也是一件輕松的事。
創新要素加速聚集,讓安康高新區創新能力得以提升,也讓“對標一流、追趕超越”和“創新驅動、優化環境”成為干群的共識。2017年6月21日,安康市暨高新區銀企對接工作會在高新區召開,會上傳遞的消息振奮人心,近年來高新區以創新金融服務手段、構筑金融服務平臺為抓手,把“資金池”建設作為入園企業融資難、園區金融企業放貸難“兩難”問題破解的關鍵,一方面掘池引“水”,一方面筑渠導“水”,讓資金池有活水來。為創造綠色金融提供優越條件,園區先后引入14家金融企業在高新區設立服務網點,為園區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支持12億元。一個聚合力強、金融科技創新力持續攀升的融資體系正在加快形成。在此次對接會上,27家企業與相關金融機構達成合作意向、貸款意向14.78億元。尤為一提的是,建行安康分行于其他幾家國有銀行先行一步,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加快城市重心北移和打造“高新金融服務聚集區”的發展戰略,于2017年4月26日設立了安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行。成立之初,就為高新集團投放政府購買服務貸款6.65億元,用于安康高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到去年底,該行各項存款余額5個多億,服務高新區公司及機構客戶達180戶,個人客戶5000余戶。
與此同時,為了發揮金融創新對創新創業的重要助推作用,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形成各類金融工具協同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態。去年9月8日,安康高新區創新創業貸款發放啟動儀式舉行,創新創業貸款正式投入運行。目前首批貸款已經發放到位。創業投資基金組建順利,基金合伙企業已完成注冊登記,募集資金4000萬元,爭取中省小企業發展基金2000萬元。
創新創業是安康高新區最鮮明的特征。去年8月26日,該區工商聯(總商會)、安康創新創業聯盟成立暨第一次會員大會,在高新區創新創業中心召開。業內人士認為,成立聯盟的意義在于,打造一流載體平臺,充分發揮橋梁紐帶、對外交流、至誠服務和創業孵化作用,為安康高新區跨越發展凝聚強大發展合力。
如果說安康創新創業聯盟平臺搭建是為了“抱得更緊”,“行得更穩”,是一個熱氣騰騰的“朋友圈”,那么在高新企業成立院士工作站,則是借助高層次科創智慧平臺,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培養創新人才隊伍,實現“站得更高”、“行得更遠”,讓高新區具備創新發展的底氣和實力。
去年6月27日,普瑞達電梯有限公司“閻楚良院士專家工作站”揭牌;去年11月20日,華銀科技有限公司“衣寶廉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成立。一前一后創設的兩個高層次創新平臺,標志著安康高新區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推進產學研合作、加快創新發展方面實現了新的重大突破。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趨勢前瞻的發展戰略規劃,為安康高新區發展添翼添彩,近年來,先后建成7個“國字號”示范試驗平臺和7個重量級研發機構,引進了一批高精尖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了一批創新型科技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始終保持20%以上的增速領跑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