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產城一體推進的智慧之區——安康高新區“十新” 共育 “十區”系列報道之四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肖兵 通訊員 孫傳澤 王晉飛)去年11月23日,工廠流水線上,49歲的曹文群正熟練地將檢測好的充電器分揀包裝,放入儲物箱。車間里,200余名工人忙碌有序地操作著。一個月只要正常上班,每人都可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
室外寒氣逼人,車間內暖意融融,與空調散發的溫暖相比,曹文群的內心更加火熱。家住高新區付家河社區的她,如今是安康超美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正式員工。公司就建在社區,從下樓到進廠上班步行不足3分鐘。
作為一家年輕的企業,安康超美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由廣州惠州市超美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康高新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注冊資金1億元。其中,惠州市超美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70%,安康高新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30%,公司總部位于付家河社區。去年8月8日,這個被冠以“社區工廠”身份的企業正式啟動運行,200余名來自付家河社區及周邊的群眾開始在家門口上班。
更為宏大的發展規劃是,由安康超美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及經營管理的西北電子信息基地項目,規劃用地221畝,總投資15億元,預計3年內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解決就業5000人,5年內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解決就業1萬人。西北電子信息基地建成后,擬引進30家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群,解決就業5萬人。同時,還將在全市開設20個社區工廠,負責電子元件生產加工,可提供就業崗位1萬個。為了培訓和儲備生產加工的專業技能人才,公司將陸續展開技能培訓。由此形成的“總部+基地+社區工廠”脫貧攻堅新路徑發展模式,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改革十大案例”。同時,伴隨著項目建成投產,未來還會有更多“曹文群式”的驚喜降臨。
一個地方要發展,人是核心要素。要使群眾“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關鍵靠產業支撐。作為陜南唯一的國字號高新區,安康高新區將推進產城融合放在首位,加大勞動密集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力度。6年來,累計招商項目15個,合同引資513億元,到位資金264億元,建成投產產業項目50余個,轄區“四上”企業達到125家。以天貿城、釩氮合金、南水汽配、榮氏飲品、北醫大生物制藥、LFT新材料等項目為代表的六大產業園初具規模。投資12億元打造的飛地經濟園區成效凸顯,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型產業多元并進,二產從小到大,三產從無到有,基本形成產城融合、產城互動的發展格局,步入了城市經營和產業支撐并行的良性軌道。 為打造產城一體推進的智慧之區,安康高新區開工建設了6大新型社區,建成保障性住房1.3萬套,核心區80%以上群眾基本實現了土屋換洋房、農民變市民。另外,全區運營智慧城市管理平臺,所有社區實現了網格化、精細化管理,轄區居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逐年提升。
唐悅與韋莉近年來深深體會到這份濃濃的幸福感。過去,唐悅一個人常年在外地做銷售,工作辛苦不說,一年到頭只有春節才能回家。2011年,她進入安康眾辰機芯有限公司,成了生產車間里的一名普通工人。公司的住宿和用餐全部免費,空調、洗衣機、熱水器樣樣齊全。每個月不僅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資,關鍵是公司距離她居住的居尚花園社區僅10分鐘車程。
這個位于安康高新區高新七路的企業,占地150畝,集鐘表機芯、成品鐘表生產銷售、文化旅游觀光為一體。整個項目分三期建設,一期建設了14條機芯裝配線,300余名工人全部來自企業周邊的居民,其中有30多戶貧困戶。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年加工生產機芯1.2億只,鐘表100萬只,可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以上。
35歲的韋莉兩年前還是高新區四檔村的一位家庭主婦,整日和柴米油鹽打交道,家里6口人,兩位老人年紀大、身體弱,兩個孩子都在上學,所有擔子都壓在丈夫一個人身上。2016年進入該企業后,她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回家陪伴孩子,生活工作兩不誤。“能住上漂亮的房子,還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簡直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韋莉感慨。如今的高新區,產城融合的幸福景象比比皆是,這大概就是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最生動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