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 (鄭赟 劉勇智 )在5月里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漢濱區動物衛生監督所干部來到包聯早陽鎮東灣村,查看指導遠安養殖家庭農場的新雞舍擴建工作。
遠安養殖家庭農場,位于安康市漢濱區早陽鎮東灣村,距市區10余公里,建在一座荒無人煙的山上,是一個以山地養雞為主業的養殖大戶。該場成立于2013年,經過三年來的持續發展,遠安養殖家庭農場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120萬元,建成標準化脫溫雞舍600平米,野外散養雞舍4000平方米,年出欄成品雞1.5萬羽,脫溫雞苗3.5萬羽,年產值達到了120余萬元。而這一切,都是返鄉創業大軍中的一員--------大學生胡正安白手起家,一點一點用汗水和淚水艱辛鑄成的。
2013年,返鄉創業的大學生胡正安回到家鄉謀業,他發現家鄉農民缺少致富路,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造成大量土地荒廢無人耕種。在仔細考察后,他主動流轉荒山林地約230畝,決心創辦一家林下養殖企業,開始了發展林下生態養雞的創業之路。
萬事開頭難,對于初次接觸養雞的胡正安來說,一切都很難。技術不懂,學,從報刊、電腦上學,積極向畜牧部門咨詢,向專家請教,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綠色環保的土雞養殖技術,養出的土雞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并且銷售價格不錯;資金不夠,想辦法借貸,求爺爺告奶奶的籌集,并把養殖帶來的利潤都又重新投入到生產中去,一點也沒有拿去改善生活;場區沒有路,就肩扛背馱的運飼料,手頭稍有結余就用來修路、擴大生產,硬是陸陸續續在一座陡峭的山坡挖出了幾里長的場區路;一切的困難都沒有嚇到這個堅毅的年輕人,就這樣一步步,通過幾年來的努力,胡正安終將自己的家庭農場牢牢的扎根在了這座荒蕪的大山上,并在遠安家庭農場的發展影響下,胡正安采取送技術、送雞苗、統一收購等模式,帶動了周邊幾十家大大小小的林下養殖戶。
近年來,農村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然而存在阻礙農村發展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變成了婦女、老人和孩子留守的故鄉,同時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資源荒廢。習近平總書記說:“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那么怎樣才能遏制農村的繼續衰敗、怎樣才能使農村從根本上脫貧致富、繁榮農村經濟?
以遠安養殖家庭農場為主,帶動周邊發展林下養殖業的做法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以借鑒,并且可以復制的模式。
遠安養殖家庭農場經過近3年來的發展,基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以養殖大戶、養殖能手為龍頭,提供技術指導、種苗供應、集中代銷、統一品牌等服務,以家庭剩余勞動力為主力,因地制宜地取材選項,發展荒山林下的生態養殖,讓每寸荒山林地都能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最大化發展林下經濟,從而帶動人們致富。
農村脫貧靠什么?農村致富缺什么?農民致富缺少的是帶頭人,因為大多數農民不會看你怎么說,他們只看你怎么做的,在沒有帶頭示范效應的情況下,農民面對產業投資往往并不會“輕舉妄動”。我們希望在廣大農村能出現越來越多的胡正安,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找到致富路。也希望政府能夠給予這種能夠扎根農村,從事農業的創業大學生多一些關懷、在項目、資金上多一些幫扶。胡正安的發展模式不失為農村脫貧致富一條“好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