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漢陰縣縣長周永鑫花了近1個小時,用麥克風和視頻向京津冀豫陜全媒體問水行記者介紹漢陰秀美的生態和經濟發展狀況:
漢陰地處秦巴山區,面積1365平方公里,人口30.8萬人,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十二五”以來,漢陰堅持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8.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9億元,連續兩年被省政府授予“循環發展貢獻獎”……
介紹到這兒,記者不由得泛起欲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京津冀豫所屬各縣的“‘縣域經濟’現狀如何”的想法。
介紹繼續:在生態環境方面,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7.6%,植被茂密;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50天以上;境內漢江斷面始終保持國家Ⅱ類標準……保護好青山綠水,是我們神圣的職責和光榮的使命!在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漢陰始終嚴守生態紅線,堅持保護與發展并行的路子。
那么,漢陰究竟是如何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的呢?
記者根據講話、視頻、材料、現場參觀等“線條”式歸納了一下:
按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循環開發、區域循環發展”的思路,漢陰著力構建涵蓋“三產大循環、企業之間中循環、企業內部小循環”的循環產業體系,建成了以生態產業鏈、產品鏈、廢物利用鏈為主線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在生態產業鏈上,漢陰依托百萬頭生豬養殖和設施富硒蔬菜生產基地,推行“畜—沼—果”、“畜(禽)—沼—稻—魚”、“禽—沼—魚”等種養結合模式,形成了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依托家庭農場及專業大戶,以民康公司為龍頭,通過“企業做兩端,農戶做中間”,流轉土地100多畝,建成了三個標準化食用菌種植基地,形成了以食用菌、苗木花卉、生態餐廳為一體的循環產業鏈……
在產品鏈上,漢陰依托無公害富硒稻米生產基地,以巨川實業和新鑫米業為龍頭,訂單種植富硒生態大米。精米進入市場,碎米磨成粉和魔芋粉混合后制成魔芋大米,稻糠被提取植酸供貨美國寶潔公司,形成了富硒大米產業鏈;依托魔芋產業聯盟,成立秦硒源魔芋專業合作社,采取“企業+合作社+職業農民+基地”的發展模式,建立魔芋芋種基地1000多畝,商品魔芋500多畝。而在產品開發上,盛發魔芋主攻魔芋腐竹,龍飛魔芋主攻魔芋膠及即食食品,川陜魔芋主攻魔芋面條,正陽魔芋主攻魔芋粉絲,形成了品種豐富的魔芋食品鏈。
在廢物利用鏈上,漢陰積極探索工農業廢料綜合利用。秦園、民康等企業以枝條、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制成菌袋,生產食用菌;精力科技將廢棄菌袋、牲畜糞便、農作物秸稈作為原料生產富硒生物有機肥;滿意建材將境內的尾礦渣、砂石廢料綜合利用,建成年產30萬立方米蒸汽加壓混凝土砌塊生產線,每天消耗工業廢料300噸,產品廣泛應用于建筑物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