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近日,漢陰縣鳳凰廣場人頭攢動,居民群眾早早集結在廣場等待新城社區“周三”鄰里小劇場的節目演出,歌舞、相聲、小品、三句半……一個個弘揚孝義善舉,引領文明新風的節目輪番上演,為轄區居民群眾和游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
自今年3月以來,別開生面的“四季村晚·花海踏歌”文化會演在漢陰縣城關鎮持續開展。接地氣的露天舞臺,群眾性藝術演出隊,融合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打造出“沒有圍墻的群眾性文化劇場”,漢陰本土化、原生態、原創性的文藝節目,將傳統文化與煙火氣融聚一體,不僅為轄區群眾帶來了歡聲笑語,更提振了黨群一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信心。
“四季村晚”活動
政府搭臺,文化資源活起來
作為漢陰縣人口密度最大的鎮,城關鎮轄區常住人口加流動人口常年保持在12萬以上,為豐富轄區群眾文化生活,激發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活力。今年年初,該鎮通過深入群眾走訪調研,與文藝骨干深入交流,決定整合30個村(社區)的文化資源,啟動“四季村晚·花海踏歌”文化惠民項目,通過“政府搭臺+群眾唱戲”,挖掘民間文藝達人、培育演出隊伍、創作精品節目,把貼近群眾生活的優秀文藝節目送到群眾家門口。
在平臺搭建上,該鎮以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場地為抓手,整合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群眾性文化廣場、搬遷安置小區廣場、旅游景點廣場等,通過持續完善基層文化設置建設,全鎮“四季村晚·花海踏歌”文藝匯演的露天舞臺達50余處。在培育演出人才隊伍上,通過各村(社區)自發組建、比賽活動選拔,培育群眾性文藝團隊37支,涌現出207名點子多、干勁足、會組織的群眾文藝骨干。
今年53歲的鳳臺社區居民劉少英是社區“老年大學”舞蹈隊的成員,和她年齡相仿的十幾個姐妹每周兩次到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排練舞蹈。“以前沒事就打麻將,一坐就是半天,頭昏腦脹,現在有空就來練習舞蹈,身體鍛煉了,心情也很舒暢,演節目的時候很有成就感。”劉少英介紹,自從城關鎮啟動了“四季村晚·花海踏歌”文藝匯演,大家都想著上臺表演節目展現自己,生活方式也更加健康了。
在漢陰縣城關鎮,像劉少英這樣享受文化惠民帶來美好生活的居民不在少數,該鎮通過招募退休教師、老黨員、新鄉賢等,組建了旗袍隊、相聲隊、脫口秀隊、小品隊,大家在各自場地自編自演、自娛自樂進行排練,每到節目演出日,這些文藝骨干輪番登臺,把自己的創作成果展現給觀眾,用健康向上的形象,演繹出對生活的熱愛,帶動轄區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領自信自強、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
群眾唱戲,惠民政策送下去
“治理臟亂差,要靠你我他;每天做善事,爭當好村民。”中壩村“四季村晚·花海踏歌”文藝演出時,脫口秀演出隊成員吳學鋒激情滿懷地為村民帶來了一段精彩演出,贏得了現場千余名觀眾的喝彩。
文化惠民行動要“悅”民,更要“育”民。今年以來,城關鎮宣傳文化站認真審核每一場演出的節目單,堅持把“送”文化與“種”精神文明相結合,把“送”政策與“揚”正氣相結合,讓群眾在觀看文藝節目的同時,接受教化,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繡紅旗》《咱爸咱媽》《遠親不如近鄰》等一個個涵蓋愛國守法、紅色故事、鄰里和諧的節目由群眾創作出來,弘揚了社會正能量,唱響了時代主旋律。
30個村級單位,37支群眾性文藝演出隊,社會治理、司法、衛生健康、農技科普等政策宣講與文藝演出有機結合,“四季村晚·花海踏歌”的每一臺戲都是一次群眾性教育宣傳會,交通安全小品、反詐相聲、移風易俗三句半等節目,讓村民群眾在文藝表演中接受了教育,活動現場設置的各類政策咨詢臺則讓群眾了解掌握了緊跟時代步伐的惠民政策。
“我是‘村晚’的忠實粉絲,每次有‘村晚’節目演出,我都會提前到現場,和鄰里鄉親圍坐一起,不僅可以看到精彩的節目,還能學到很多知識。”五一村村民王芳表示,平時,對國家發布的惠民政策不明白的,演出現場會設置惠民政策咨詢臺和法律咨詢臺等互動平臺,節目期間,也會根據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宣講和解讀,通過互動式交流,不明白的政策法規都能得到答疑解惑。
一場場“四季村晚·花海踏歌”文藝匯演的背后,是漢陰縣城關鎮精塑群眾文化品牌,推動文化惠民,助力基層治理的全覆蓋。從“觀眾”到“主角”,從“派單”到“點單”,“四季村晚·花海踏歌”成為黨群連心的紐帶,演繹了文化惠民、以文化人的“雙向奔赴”。
以文興旅,融合發展聚合力
“金絲皇菊花盛開,漢陰麒麟邀您來……”近日,位于漢陰縣城關鎮麒麟村金絲皇菊種植基地內,一幅生動的秋菊豐收圖景展現在游客眼前,身置其中,心曠神怡。麒麟村的“四季村晚·花海踏歌”文化會演時,通過線上直播,對金絲皇菊產業園這一文旅產業觀光打卡地進行了推介。
在“融”上發力,“鏈”上拓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勢。漢陰縣城關鎮以城鄉融合發展和綠色生態的自然風景為基本盤,堅持“以花為媒、以農促旅、以文興旅”發展思路,圍繞推動錦繡漢陰旅游業發展提速,聚焦月河川道產業帶高質量發展,立足城市周邊資源和區位優勢,結合“千萬工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堅持實干實效,以“農旅融合振鄉村、文旅融合促發展”為目標,推動五一村、中堰村、前進村農文旅融合園區建設,著力做美生態、做活文化、做實基礎、做優服務、做大景區、做強品牌,積極探索漢陰城關的文化旅游新路徑,持續完善農文旅基礎設施,將“四季村晚·花海踏歌”文藝匯演融入旅游經濟帶動上。先后在五一村花遇灣牡丹園、趙家河村李子園、中堰村民兵產業園組織文藝演出,“美景+美食”的漢陰城關旅游體驗為縣內外游客留下了“詩與遠方”的美好記憶。
貫穿全年的“四季春晚·花海踏歌”文藝匯演,通盤考慮轄區19個村和11個社區資源稟賦、區位優勢,有機結合特色現代農業,按照“一村一景一‘村晚’”演繹和展播各村(社區)的風土人情和美景、美食。先后在中堰村、月河村、長窖村開展開心垂釣、快樂采摘、健康美食等文旅活動,推動旅游發展“建點、連線、成面”,打造“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魅力城關·休閑旅游圈”,同2023年相比,轄區旅游業實現了“旅客接待量、旅游收入、景區人氣”三個倍增。
有美景的地方有美食,有美景的地方有節目。漢陰縣城關鎮“四季春晚·花海踏歌”文藝匯演,唱響了“幸福安康·錦繡漢陰”旅游“四季歌”,讓文化更潤心,讓旅游更亮眼,通過文藝表演形式進行引流推介,持續釋放錦繡漢陰鄉村游、康養游、觀光游吸引力,鋪開了“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