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通訊員 楊富琨)惠民政策出臺,兌現落實不了;群眾上門辦事,來回奔波踢皮球;干部下村幫扶,開著車子轉圈圈……這短短的“最后一公里”,成了阻隔干群關系的一面墻。
如何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今年,嵐皋縣借助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實施的三級便民服務體系、包組聯戶服務方式、美麗農家服務平臺,破解了服務群眾“隔層墻”的現象。
建立縣鎮(zhèn)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在縣政務服務中心,進駐單位工作人員熱情周到,緊張有序地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證件辦理、檔案交接等“一攬子”服務。鎮(zhèn)便民服務中心和村便民服務室,實行群眾動嘴干部跑腿,能辦理的直接給群眾辦理,不能直接辦理的給群眾代辦。
目前,全縣共建立縣直部門便民服務窗口40個、鎮(zhèn)便民服務中心15個、村或社區(qū)便民服務室194個。服務的“觸角”,悄然伸向群眾家門口、田地邊,群眾辦事“跑趟趟”的場景越來越少,實現了便民服務無縫對接。
服務群眾靠“窗口辦事”遠遠不夠。還要走到群眾身邊,握握手,感受他們冷暖,體驗他們艱辛。去年以來,該縣黨員干部走出機關,來到農家,一家一戶摸情況,建民情臺賬、民生臺賬和幫扶臺賬,幫助群眾解難題,辦理急需解決的事項,“成績單”令人驕傲。
數據表明,全縣29名縣級領導、559名科級領導、1579名干部、532名村或社區(qū)工作人員,均劃定了各自包抓對象和服務片區(qū),累計發(fā)放便民服務連心卡5萬余張,回收意見反饋卡2萬余張。
美麗農家,搭建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橋梁。該縣將連戶路建設作為美麗農家建設的重要載體之一。全縣修建連戶路458公里,惠及1.08萬戶4.6萬人。縱橫交錯的水泥路,不僅是人們腳下的路,更是通往群眾心中的民心路……“美麗農家,我的家”不是宣傳語,更表達著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心愿。
今年以來,全縣美麗農家建設逐步推進,特色產業(yè)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讓群眾喜笑顏開,精神文明之花開遍嵐河兩岸。最引人注意的是,年年考核靠后的藺河鎮(zhèn)和平村變了。該縣選派村黨支部“第一副書記”到村任職,采取逐村會診、分類施治、多方聯動、驗收銷號等有力措施,實現了和平村晉位升級。
實招出實效。一系列務實舉措看,讓數千名黨員干部紛紛走出機關,來到農家,踏進田間地頭,幫助群眾發(fā)展生產解決困難,書寫著一份份讓群眾點“贊”的民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