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通訊員 彭紅梅)盛夏的桂花樹村,一棟棟靚麗的小洋樓被濃郁的綠色包圍,淡淡的煙草味隨風流淌, 這個耕地面積僅3800畝的村,煙草種植面積卻連年穩定在1800畝以上,不僅成為全縣煙草十強村,還被中華品牌確定為特色優質煙葉基地單元,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生活富裕了村民在村委會的統一規劃下,把小山村建成了遠近聞名的田園農莊,把創業的歷程編撰成十萬字的村志。村民說:不僅要記住創業的艱辛,也要謳歌今天的幸福。幸福的密碼是什么?他們說是一位能人和他帶領的一群職業農民。這位能人就是全省首批高級職業農民、村支書張長斌。
能人返鄉, 推開產業富民之門
桂花樹村位于甘溪鎮政府西北30多華里的旬河西岸,全村6個村民小組、384戶村民,共有耕地3800多畝。2008年,煙草是全村除了糧油之外唯一的主導產業,種植面積700畝,畝產值僅為2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位于全鎮 12個村最后一位。這一年,帶領鄉親在外地開礦的張長斌被村民推選為村支書,村民的信任和期盼感動著他,把正紅火的生意交給別人打理,自己返鄉就任,帶領村兩委班子在全村反復考察、規劃,確定將煙草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強力推進,自己帶頭種植煙草 30 畝,動員務煙水平低、面積小、勞力少的農戶將542畝土地流轉給懂技術、有經驗的大戶,實施規模化發展;指導煙農加快科技應用推廣,在集中向外輸出勞務370人的同時,組織留守婦女給大戶打零工,解決規模種植勞動力不足的難題,當年就落實煙草1474畝。
煙草大戶孫自芳在2009年全市烤煙論壇群英會上介紹自己產業致富的經歷:選準主導產業,流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倒茬種植,嚴格種植管護技術標準,煙葉質量明顯提升,僅煙草一項年收入就超過6萬元,不離本村也能賺錢建新房、供孩子上大學,這些都是前幾年想都不敢想的事。
2009年,該村煙草產業產值達 400 余萬元,實現利稅 90 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47元,比上一年凈增1347元,在全鎮的績效考核中從倒數第一名躍居正數第一名,被縣政府授予煙草十強村稱號,村支部被表彰為安康市村級先進黨支部。榮譽是來自各方的肯定,也是今后發展的壓力,耕作方式傳統、科技化水平不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已經被張長斌發現和重視,下一步往哪里走,他又有高招。
合作共贏,邁上富民強村之路
2010年,他多方奔走,爭取總投資達1000萬元的“中華特色優質煙葉基地單元項目”落戶桂花樹村,建成2300平方米智能溫室用于煙草育苗,20座800平方米烘烤工廠,實現了從育苗到分級全面自動化。當年12月,牽頭注冊了旬陽縣秋林種植專業合作社,全村168名煙草大戶被吸納為社員,合作社統一購置了大型中型拖拉機、履帶式山地旋耕機、起壟機、鋤草機、三輪車等20余臺,組建了機耕、育苗、起壟、植保、運輸、分級六個服務隊,為煙草,魔芋、食用菌種植進行專業化服務,單打獨斗的農戶以合作社為紐帶,緊密的團結起來,抱團闖市場。
“我是桂花樹村第一個買旋耕機的,雖然是臺小型機,可我一個人一天能耕6畝多地,比牛犁快多了,組建秋林種植專業合作社時我第一個要求加入,合作社投資購置了我不敢買也買不起的大型拖拉機,我一天就能把自家流轉的30畝地耕完,才耗油200多元,加入合作社真是好。” 秋林種植專業合作社機耕隊隊長楊官順與合作社感情深厚,合作社組建以來,不僅為社員免費提供育苗、抗旱、農藥和簡單的機械維修等服務,還以中華煙基地的名義為社員爭取每畝200元的補助,政府和農業部門也從農機配置、培訓技術等方面給予合作社幫扶。
2012年,全村烤煙收入達600 萬元,占全村總收入1200萬元的百分之四十多,年均烤煙收入超10萬元的就達40戶,桂花樹村連續第5年被縣政府評為“煙草生產重點村”,在“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下,全村不僅糧油、煙草產業規模穩步拓展,還發展魔芋種植200畝、木瓜1000畝,產業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農民人均純收入破天荒超萬元,達 1.08 萬元,昔日貧窮的高山村昂首闊步,邁上富民強村之路。
產業實現了現代化,合作實現了共贏。但是由于現代化的設施在煙草生長不同階段的作用不同,智能溫室、烘烤房一年中有8個月處于閑置狀態,“不能讓大棚閑下來!”張長斌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增收的機會,經多方考察請教,決定利用育苗棚、烤爐發展食用菌,選派有文化的農民外出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并租地建棚進行試驗探索,2013年,投資120萬元建設的食用菌種植、烘干、包裝生產線已完工并通過驗收。商標、QS生產許可證、條碼、二維碼、IS90001質量體系認證等手續辦理到位,20萬袋食用菌種植初見成效,繼煙草產業之后,桂花樹村又增加了一項后續主導產業,大山里的綠色產品正銷往城市,成為農民增收新的支撐點。
引領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離不開合作社,合作社的長遠發展需要資金支撐,在張長斌的精心培育下,秋林合作社不僅讓本村村民受益,還為白柳、甘溪、趙灣等5個鎮提供技術和機械服務,在輻射帶動更大區域的產業發展的同時,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2013年,區域實驗項目盈利7萬元,育苗1000畝、盈利1萬元,機耕、起壟、移栽盈利160萬元,分級101萬斤、盈利50050元,全年服務共獲利1900050元,安排村民就業3000人次,社員分配到紅利130萬元。合作社總資產達到1800萬元。
職業農民,桂花樹村的“幸福密碼”
小洋樓建起來了,村級路四通八達,實現了耕作機械化的桂花樹村成了聞名全縣的省級“產業百強村”,可是張長斌沒有停歇,他總認為黃土地還有潛力可挖,幸福生活的密碼還沒有完全解析。
現代農業未來的主力是職業農民。他熱愛農業,熱愛桂花樹村,也時刻想著桂花樹村的農民,想法設法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和綜合素質,抓住一切機會用現代化的設施和技術武裝村民,把有文化、有理想的村民培養為職業農民,為村域現代農業長遠發展做好人才儲備,這就是他所理解的“幸福密碼”。2009年至今,共引進煙草公司國家區域試驗品種345個、省區域試驗品種260個,引進科研項目資金700萬元,建設了全市首批烤煙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通過示范帶動,使全村煙草種植實現了規范化、規模化、科技化。在以秋林合作社社員為重點精心培育的同時,平均每年組織村民參加鎮、縣培訓300人次以上。
怎樣進一步擴大培育范圍、強化專業技能訓練?他經常在思考、爭取,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3年,我縣被確定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張長斌主動要求把桂花樹作為實訓基地,建設了教室,規范化配置了桌椅、投影儀等設備,對全村種養大戶進行了調查摸底、遴選培育重點。當年2月,旬陽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在秋林合作社院內掛牌成立了,煙草、畜牧、食用菌、蠶桑、魔芋等方面10位專家老師就煙草種植、畜牧養殖、食用菌種植、烘干及包裝、蠶桑養殖、魔芋種植、藥材種植、農業機械安全管理及使用對職業農民進行了系統化培訓,僅當年開展培訓8場次、340人次,確立職業農民300人,農機手辦證70人,專業維修工6人。在這些職業農民的帶領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1.2萬 元,與2008年的 3800 相比 ,增長了 3.16倍。張長斌也被省農業廳命名為全省首批高級職業農民。
老一代說“先祖芳名傳播遠,桂花樹下有家園”,如今的桂花樹村卻是“赤子返鄉興產業,職業農民譜新篇”,破解了幸福密碼的張長斌和他的伙伴們,正帶領著全村上千鄉親前行在“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