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嵐皋縣城關鎮老城社區敬老院一派溫馨。幾名醫務人員一邊詢問老人身體狀況,一邊給老人們量體溫、測血壓、查血糖,把脈問診,忙的汗流浹背。
城關鎮衛生院院長婁修奎介紹,這次幫扶活動,正是響應醫院結對幫扶活動號召,組織醫護人員到敬老院為老人免費體檢。“今后我們將定期為老人做健康檢查,指導老人預防各類常見疾病,免費發放一些常見藥品。”婁修奎一邊說,一邊快速整理健康檔案。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后,嵐皋縣實施了干部群眾“多見面常聯系”長效機制,在全縣開展“三類幫扶”活動,倡導群眾動嘴干部跑腿,著力解決老百姓身邊的困難和問題,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城關鎮衛生院開展的敬老院義診活動,正是其中一個縮影。
“三類幫扶”分類施策。機關干部結對貧困戶,由縣鎮機關干部每人包聯1至3戶貧困戶,開展送信息、送技術、送項目、送資金活動;教職員工結對留守兒童,按照“1+1”模式,組織愛心教師從學習、健康、心理等方面幫扶留守兒童;醫護工作者結對老弱病殘,以縣醫院科室或鎮衛生院為單位,組織醫務工作者定期為老弱病殘群眾健康體檢、康復指導、發放常見預防類藥品。
眼下,全縣2564名縣鎮機關干部,包抓1164個村民小組42754戶群眾;1360名教職工,幫扶2000余名留守兒童;581名醫務工作者,幫扶800余名老弱病殘群眾,基本實現了干部服務群眾“全方位”,干群關系“一家親”。
“要不是食藥監局干部,我怎么也不會想到種黃秋葵。你看,葉子綠油油的,長得多好。”“三類幫扶”活動開展后,得益于嵐皋縣食藥監局的幫扶和指導,成功引種黃秋葵的佐龍鎮長春村李本立,經常對客人說起種植起因:“他們說這個有‘蔬菜之王’之稱,銷路好,我就照他們說的做了。”
包抓李本立種植黃秋葵的食藥監局干部儲召洪說:“很多農戶不了解市場信息,不知道那些東西賺錢。實施結對幫扶后,我們單位每一名干部都有一戶幫扶戶,定期為他們出主意、提供信息、介紹技術。我們畢竟精通網絡,有啥不懂的網上一搜就知道了。”
四季鎮麥溪小學,正在上幼兒園的單親兒童袁紫渲,對班主任鄧明松格外依賴。原來,作為袁紫渲的幫扶教師,鄧明松除了每天教她識字畫畫外,還擔負起衣食起居。這一切,源于學校開展的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麥溪小學規定,每位結對教師必須做到“五個一”,每年買1套學習生活用品、每學期家訪1次、每月親情交流1次、每周學習輔導1次、每天噓寒問暖1次。
“只有分類幫扶,才能真正達到幫扶目的。”佐龍鎮黨委書記徐遠航感慨地說:“三類幫扶’活動,變‘坐等上門’為‘主動進門’,不僅提升了干部工作能力,拉近了黨群干群關系,轉變了工作作風,更形成了干部主動為群眾辦事,群眾樂意讓干部幫忙的良好氛圍。”
數據顯示,“三類幫扶”活動開展以來,該縣為群眾送化肥籽種100余噸,幫扶資金50余萬元,辦實事5000余件,代辦協辦各類事項1.3萬余件,以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