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祝捷)“大家都注意到了,‘追趕超越’四個字都有坐車旁,形象地理解,就是要以坐車的速度、態度開展我們的工作”,嵐皋縣農林科技局局長周春棟在一季度追趕超越點評會議上,語重心長地給局干部職工鼓勁打氣“‘追趕超越’是中央對陜西的殷切期望,要實現它,必須要弄清楚追趕誰,超越誰,怎么追,怎么超……”
新常態下新經濟。近兩年來,嵐皋縣農林科技局緊密結合該縣生態環境優勢的縣情實際,既立足當前經濟需要,又著眼未來發展趨勢,深入分析面臨的大好政策和即將通上高速高鐵兩大機遇,牢牢抓住生態經濟發展主動脈,制定系列創新舉措、剛性規定,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姿態,加快推進生態農業、智慧林業、生態項目建設,助力縣域經濟走上追趕超越的“快車道”。
在產業轉型升級上求超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著力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新動能。圍繞“五業”“五園”建設,該局2017年全力打造石紫嵐國道和207 省道沿線兩條百里產業帶,重點抓好茶葉、魔芋、畜牧、核桃等重點產業的規模效益和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已完成春季新建茶園2000畝,低產改造5000畝。4月22日,在北京舉辦了安康生態富硒魔芋暨嵐皋縣明富魔芋專場推介會,對推動嵐皋魔芋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強化跨區域交流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起到積極作用。畜牧產業圍繞“規模、特色、安全、生態”的思路抓好了石門光華現代農業園區生態黑豬養殖,全縣豬、牛、羊、雞飼養量分別達到202768頭、1956頭、93698只、1428900羽。制定出臺《嵐皋縣核桃產業體質增效實施方案》,對全縣6個鎮1000余畝核桃園的科技推廣示范點全部進行了核桃嫁接技術培訓,為核桃豐產奠定了基礎。在鞏固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該局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把獼猴桃、花椒、富硒脆李、櫻桃作為做強做大林業產業的突破口和山區農民脫貧增收的民心、富民產業來抓,3月27日,省果業局授予嵐皋縣農林科技局“獼猴桃產業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被評為先進企業的宏大獼猴桃產業園區,現已建設山地富硒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園5000畝,4月20日成功舉辦全市首次“陜南獼猴桃產業技術培訓班”。 佐龍鎮遠景、塔園等5個精準脫貧村已種植花椒苗30余萬株,建園5810畝。由富森林業公司在G541國道上打造的以富硒脆李為主的林果經濟示范帶規模達1500畝,目前已初見成效。城關鎮永豐村高豐林果專業合作社以建設采摘、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櫻桃產業科技示范園區,引進晚熟大櫻桃共6個品種12000余株,已完成園區一期整地栽植280余畝。
在厚植生態優勢上求超越。在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后,嵐皋縣農林科技局圍繞創建全國綠化模范縣和打造“巴山畫廊”為目標,以配套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迎驗為契機,著力抓好重點區域綠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綠色發展。一是按照《全縣城周生態景觀綠化工程總體規劃》,重點做好蓮花山珍稀植物園、嵐河灣一期工程、龍爪子片區、南宮山廣場損毀山體、541縣城過境線山體綠化、縣城至南宮山沿線公路的生態修復和綠化美化工作,明確提出“抓綠化時令、保成活質量”的嚴格要求,先后抽調8名干部充實到綠化工程辦公室,全天候跟進施工進度,目前正搶抓節令,倒排工期,快速高效推進各項綠化工作;二是扎實開展創森及義務植樹活動。對照《安康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完善齊全創森工作各項資料,確保省復查及國驗順利過關。同時以創森體系、山林經濟基地、重點區域綠化、美麗鄉村、園區企業綠化為重點,精心組織春季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截止目前,全縣共完成造林面積2.34萬畝,義務植樹55萬株,10萬人次,重點區域綠化0.45萬畝,其中城鎮周邊0.35萬畝,公路沿線0.1萬畝;三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科學合理施用農業投入品,減少農業內源性污染,力爭2017年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達到98%,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0%以上;四是抓好美麗鄉村建設。按照”三宜五美”的目標要求, 集中打造541國道、207省道“美麗鄉村”示范帶,做好四季鎮“巴山樣子楊家院子”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抓好南宮山縣級示范鎮和市、縣級示范村創建工作。著力推進綠化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進園區,提倡建綠、插綠、擴綠、護綠活動,不斷擴充綠化總量,提升居住環境。
在生態補償脫貧上求超越。2017年,該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補償與精準脫貧相結合,進一步鞏固提升生態補償脫貧“嵐皋模式”創新成果,用好用足用活生態保護建設補償資金,力爭讓綠色“本金”釋放更多生態“紅利”,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一是扎實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在做好宣傳發動、規劃設計、組織實施、檢查驗收和政策兌現等常規工作的基礎上,優先安排退耕還林指標到精準脫貧村和貧困戶,凡符合退耕還林條件的地塊做到應退則退。鼓勵貧困戶和經營主體種植特色經濟林造林樹種,發展退耕還林經濟林產業。目前全縣已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3.1萬畝,其中發展以核桃、茶葉、花椒等為主的經濟林2.03萬畝,發展以厚樸、杉木、泡桐為主的生態林1.07萬畝;二是切實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以創建國家生態縣和維護生態安全為目標,認真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繼續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嚴格落實森林防火值班制度和零報告制度,做好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控和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完成公益林人工造林0.2萬畝,飛播造林2萬畝,中幼林撫育2萬畝。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農民參與生態工程建設施工獲得勞務收入,讓貧困戶在生態建設和修復中獲得更多收益;三是嚴格實施生態護林員脫貧工程。加強對全縣6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脫貧的管護管理培訓,落實管護責任和管護區域,簽訂管護合同。切實做好管護資金的兌現工作,確保及時兌現到貧困戶手中。
在增強動力活力上求超越。一是強化依法行政。進一步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全面開展“普法標兵”評選活動,創新開展農業執法“五個一”,厘清權責關系、公共服務事項清單、雙隨機檢查事項清單,建立公示制度。率先出臺“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全縣群眾提供便利;二是創新技術服務。繼續加強“院地”“校企”合作,合作共建區域性試驗站、技術推廣站、專家工作站,完善“脫貧攻堅百人技術服務團”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服務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農民與農技人員、專家教授有效對接,為農民提供精準服務;三是創新激勵機制。扎實貫徹落實省委“三項機制”,全面推進“科學管理、強化作風、嚴格考核”機制,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繼續完善嵐皋縣農林科技局《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績效考核辦法》、《五個一線傾斜》、《雙優并行機制》和《能退能下機制》,在全系統繼續倡導爭做“三帶頭”領導干部、“四會”站所長、“三有”行政執法人員、“五能”專技干部、“四勤”工勤人員,廣泛開展“向身邊的榜樣看齊”、“學先進、找差距、作貢獻”等創建活動,激發黨員干部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勇于創新的工作熱情,營造學先進、趕先進、作貢獻、當表率的良好風氣,同時通過季度考核點評層層傳到壓力、倒逼責任落實,增強推動各項工作落實的動力和活力,引導全局黨員干部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奮發有為的工作業績,向黨的十九大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