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陜森林覆蓋率達90.2%,屬典型的林業大縣、人口小縣、經濟弱縣。過去很長時期,農民“靠山吃山、靠林吃林”,“向上要票子,上山動刀子”,國家補貼和采伐變現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作為大秦嶺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南水北調和引漢濟渭的水源地的寧陜,上個世紀初年,因國家一道嚴酷的禁伐令,“木頭經濟”的好日子不再。
國家要“被子”,農民要“票子”,寧陜的路子該怎么走?
2008年,寧陜縣搶抓國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政策機遇,全面組織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為當時陜西省十個試點縣之一。
林改過后,林地家庭承包的政策得到實質性落實,全縣農民人均擁有林地超過50畝,最多有林地近千畝。
還權于民、還利于民后,每一個農民都是林地的主人,山林對農民不再簡單是“柴扒”。
寧陜縣因林改,被國家確定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和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被授予國家首批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典型示范縣和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2014年,寧陜林業產值首次過4億元,比2008年林改前增長了3倍,農民來自林業的收入人均達5000元,比林改前增長了2倍。
激活產權潛能:
讓山林生長更多綠色財富
寧陜林下資源豐富,但生產規模小、效益差。沒有當家產業,收多少算多少。林權不到戶,群眾不放心。
從2008年上半年起,到2009年底,寧陜提前兩年多的時間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初步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并同時進行配套改革。
分林到戶了,林子用來干什么?
縣委縣政府為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加工和森林旅游產業,編制了單項產業發展規劃,制定了林下經濟獎勵扶持辦法。2014年,縣政府集中拿出1100萬元資金用于扶持林下經濟發展,扶持資金重點用于現代林業園區建設、產業基地建設、引種實驗、產業大戶及專業合作社培育等方面,是連續多年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年。
豐富鄉北溝村村民魏永紅,種植天麻600窩,年收入10萬元以上。而今,這個村110戶、344人,95%的農戶依靠種植天麻摘掉了窮帽子。 豐富鄉過去是寧陜有名的偏遠貧困鄉鎮,林改后的今天,貧困的帽子早已摘掉,通鎮通村水泥路修成了,農戶通過移民下山新建房達90%以上,學校、醫院都是新建的。過去到一趟縣城得走一天,現在能打來回。十年前,縣上曾計劃整體搬遷該鄉,現在不少曾外遷戶返回自己的原鄉,生存已不是問題,而是如何把豐富發展得更富。
旬陽壩鎮大寺溝村56戶豬苓栽植戶成立了“寧陜縣旬寶豬苓專業合作社”, 提供栽培技術培訓、市場信息、基地建設指導等服務。合作社社員在承包林地中發展豬苓3.8萬平方米,年產值過千萬。
上網搜索“寧陜旬寶豬苓合作社”,你會發現,這個合作社的視野不再是農民房前屋后那一片山林,他們用網絡聯接起山外的合作人,已經走得更遠。
四畝地鎮羅家溝板栗園合作社,是上世紀寧陜發展林下經濟的老典型,林改后,規模擴大了,合股合作分利形式更緊密了,全村統一栗園生產經營,他們的栗園管理成為全縣標桿,戶均僅栗園收入就達5000多元。
近幾年,寧陜抓住省市農業園區建設機遇,發展現代農業園區15個,其中省級園區1個,市級5個,建設核桃、板栗產業示范園區10個,累計完成投資2.7億元,實現產值1.9億元。秦南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省級園區,用了近十年的發展,把過去企業一家做,變成企業牽頭聯合農戶一起做,到如今企業統一制袋制菌,農戶分散生產,企業統一貼牌銷售,保證了產品品質,也極大了節約了原材料。他們的經驗類似于安康的蠶桑生產中的“小蠶共育”,解決了很多環節的生產風險問題。秦南農業園區的農民,戶均生產食用菌1至2萬袋,年收入過6萬元,園區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戶的生產風險。
截至2014年底,全縣累計建設板栗園21萬畝,核桃園10.7萬畝;豬苓、天麻等中藥材產業已覆蓋了全縣11個鎮,地存總量達到182萬窩,養蜂2萬余箱,發展大鯢馴養繁殖場(戶)223家,養殖大鯢總量超過10萬尾。新建以板栗核桃干果、富硒食用菌、中藥材、大鯢養殖、農家樂等產業為主的林業專業合作社36個,加入林業專業合作社農戶2800戶,林農人數達到14800余人。2014年全縣林業合作社產業收入過億元,入社農民戶均收入過7萬元、人均收入過2萬元。
提升經濟勢能:
讓全域旅游做強山林經濟
過去寧陜喜歡說“九山半水半分田”,言語中包含著對山地的諸多無奈。隨著山林資源全方位激活,寧陜生態旅游強勢興起,成為寧陜經濟的最大耀眼處,為寧陜的發展聚起了巨大的勢能。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這其中對林業的基礎性支撐的肯定是明顯的。寧陜的有識者說,抓旅游是換個角度抓林業,抓林下產出和林業優勢集成,是直接促推旅游的發展。他們因此有了一個新的說法:“九分山水、十分林業。”
西漢高速通車后,寧陜到西安, “車程一小時,風光兩重天”。寧陜以山地、森林、河谷、農村社區為依托,先后引進生態旅游總投資過100億元,在全縣六大景區啟動建設13個旅游開發項目,旅游產業風生水起。
皇冠鎮憑借離西安近的優勢,引進投資17億元,對全鎮6個村實行統一開發,建設觀光、體育、山地休閑等項目,同時在偏遠村建設有機農產品基地,發展農家樂,初步實現了生態旅游的社區性開發。
朝陽溝村60多戶、300多人,通過土地轉讓、林地租賃經營,人均獲得經濟補償超過20萬元,部分農民可謂一夜“暴富”。引進的企業對全村2萬多畝山林旅游景觀進行保護性開發。對搬遷農戶實行“拆一建一”,根據農民意愿建安置點,讓農民參與旅游開發。
廣貨街鎮蒿溝村,引進8個旅游項目,總投資達40多億元,吸引大量外出打工人員返鄉從事鄉村旅游。落戶企業憑借資本和管理優勢,與當地農民合作,啟動建設30戶農家樂,改善消費環境,為游客提供更好休閑服務。
截至目前,該縣累計引進生態旅游開發項目35個,完成投資40多億元,重點打造了一城(山水園林旅游縣城)一園(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四區(大蒿溝國際山地旅游度假區、朝陽溝休閑旅游區、縣城近郊歷史文化風景區、筒車灣風景旅游區)特色旅游產品,帶動全縣其它景點開發。已創建國家4A景區1個,3A景區2個。
“北漂流,南漂流,中間夾個朝陽溝;北蒿溝,南上壩,縣城美食會說話。”這是寧陜旅游粉絲對寧陜生態休閑游的總結。森林體驗、河流親水、秦嶺農家美食,原生態的旅游方式是寧陜旅游品牌的核心價值。
生態旅游是寧陜最大的山林經濟,旅游活,利用的不僅是自然的森林環境,更大程度上促成了林下的產出,帶動全方位產業與服務的興起。在全縣旅游收入構成中,林業的直接貢獻份額是突出的。
施放政策動能:
讓林子聚起不竭財源
為了讓林地這個農民最大的資產發揮更大效益。縣上在吃透林業政策、尊重林農意愿的基礎上,出臺了林業產業發展、林權流轉管理、資產評估、抵押貸款、森林火災保險、資源保護和服務體系建設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辦法,進一步激活林業經營機制。今年,寧陜縣又被國家列入深化林權配套改革試點縣,全國22個縣,西北地區3個,陜西省僅寧陜一縣。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財政扶持制度改革、公益林管理機制改革等,是寧陜承擔的全國性試點任務。
林子到戶,是第一步,讓林子真正成為農民能獲取財富的載體,用什么樣的機制來激活,用什么樣的政策來保障,是寧陜林改經驗的核心部分。寧陜的配套改革經驗曾多次在全國性會議上交流。
2009年,寧陜在全省率先建立縣級林權管理服務中心,在各鎮設立林權服務站14個,出臺了森林資源流轉管理、林權抵押貸款辦法,鼓勵縣內外各種經營主體,依法經營利用各類林地,優化林業資源配置,使林地這一不動產真正變“活”了。
縣有中心,鎮有站,村有聯絡員,這是寧陜深化林改的基本組織架構。不斷線,不漏點,確保全縣一個政策、一個行動。全縣一盤棋的“山林行動”讓寧陜人更加看重老祖宗留下的這一片山林。林有主,樹有根,林子流轉能變現,山林抵押能變現,全域旅游開發仰仗一片綠色的林海,林子在資本面前越來越值錢,這些變化,是政策配套的直觀體現。
武漢凱迪生物質能源集團,在寧陜投資33億元建設生物發電項目,流轉林地50萬畝,利用森林撫育廢棄物作生產原料,每畝年流轉費用15元,撫育工程由農民承擔,企業另行付給勞務費,林子因撫育變好了,農民從“轉”和“管”兩個環節得到收入,這一大規模林地流轉,受到農戶普遍歡迎。
新場鎮農民劉海潮,家有林地500畝,林下種殖豬苓3000窩,每窩收入過百元,每年收入超過30萬元。有企業流轉他的林子,他說:“就算你給我500萬,我也不賣!”劉海潮的底氣來自山林無私的奉獻,他名下山林早已成為他家名符其實的存款折。劉海潮不松手自家的林子,也有一份情感在,他“總覺得自己親手務林,心里踏實!”全縣林農們普遍自發地組織聯戶護林,有的還成立了跨村的護林協會,確保森林安全。翻看寧陜縣防火辦的近年記錄,森林火情火警成倍下降,重大森林火災已是多年前的記憶。
“公家管管不住,農民自家管,一下子就管住了”。關于護林防火、亂砍濫伐,寧陜縣林業干部們體會最深,林改從根本上解決了森林安全問題。
截至2014年底,全縣累計流轉林地58萬畝,流轉金額5100萬,發放抵押貸款3300萬元。針對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需求,定期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實用技術水平。開展與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實施了核桃豐產管理、紫果獼猴桃選育、五味子扦插育苗及核桃高接換優等項目,重點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江口鎮江河流域三個村,用了十年時間,新發展核桃豐產園兩萬多畝,形成了林糧間作模式,這個回族人口集中區,以新的發展形態得到上級的關注支持。也引起外來工商資本對當地農林資源的青睞,打造原生態農業旅游區的計劃正在推進中。
不僅資源“贏人”,寧陜大力實施林改配套改革,使改革接地氣、有活力,也得到上級的充分肯定支持,在寧陜的生態產業開發特別是森林旅游開發項目申報上,省林業、環保、國土等部門大開綠燈,他們看好寧陜林業上的保護、興林、效益“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寧陜通過實施集體林經營權流轉,把一部分群眾從林地和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了,極大地減少了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對林業資源消耗與破壞。按照縣委、縣政府“三分之一人口進縣城,三分之一人口到集鎮,三分之一人口留鄉村”的布局,近三年來全縣移民搬遷655戶2706人,這部分農民通過進城落戶,逐步走出了一條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