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寧 劉長兵)“流轉土地50畝,趁著氣溫回升,30畝的黃花苗在清明前就能完成下種,魔芋種、肥料都已備好......”寧陜縣江口回族鎮竹山村建國合作社負責人安明建這樣計劃著。
陽春三月,柳枝吐青。在江口大地處處呈現出林果科管、春耕一線“大練兵”的喜人景象。在寧陜縣開展脫貧攻堅春季攻勢特色產業培育行動啟動以來,該鎮因村實策,積極培育主導產業,抓好技術培訓服務,推進林果科管,不斷壯大市場主體,以此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和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幫扶的積極性,全鎮產業脫貧亮點紛呈。
技術當先學起來
該鎮將技術培訓作為抓產業的根本。去冬今春,先后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縣林業局、寧陜培華職業培訓學校專家圍繞“三變”改革、林果建園科管、豬養殖牛羊技術等開展培訓,累計開展35場次,累計培訓貧困群眾、產業大戶、合作社負責人600人次,通過培訓提高園區、合作社負責人跟著政策干的能力,提高貧困戶掌握實用技術的能力,多層次提高產業發展的整體能力。
同時,該鎮還緊緊圍繞《寧陜縣產業脫貧及農業特色產業獎補辦法》開展政策宣講會40余場次,入戶宣傳120余人次,貧困群眾宣講覆蓋率達到95%,全鎮落實產業發展335戶、勞務輸出280戶,充分發揮了獎補辦法的引導作用。組織開展村際、鎮際產業發展參觀學習考察活動5場次,形成了取長補短,交流做法,總結經驗、探索新發展的良好局面。另外,該鎮竹山村代表寧陜縣在安康市貧困村互助資金業務培訓會上做了交流發言,得到市脫貧辦的肯定和推介。
“現在干啥都得講科學,要走去,學回來,搞產業蠻干是不行的”。經常參加技術培訓的江河村民王衍慶感慨的說。
干群同心干起來
該鎮利用春耕生產的大好機會,80余名包幫干部深入春耕“主戰場”,引導和鼓勵貧困群眾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天麻、豬苓、魔芋種植,中蜂、牛、羊、豬、家禽養殖,圍繞園區實施了核桃、板栗綜合科管,引進和培育黃花種植。去冬今春以來,全鎮新增天麻2600畝、豬苓2萬窩、魔芋1000畝,中蜂、牛、羊、豬、家禽養殖增長比例達到10%,袋料食用菌突破100萬袋,新增黃花種植170畝。
“春光不能負,自我發展是關鍵”。竹山村佳慧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李寧說。農歷新年剛過,李寧就加大養殖場的擴建,投資200余萬元建設了有機肥生產線、飼料種植基地、大型沼氣池、規范化圈舍即將建成。該鎮的友誼合作社目前已完成板栗科管2000畝,建國、大江河合作社已完成核桃科管2200畝;江河村伊豐合作社引進利木贊良種肉牛36頭,累計存欄76頭,目前負責人正在為70畝飼料地耕種和養蜂產業做著新的籌備。在萬畝富硒林業產業園區的江河村,沿河兩岸的核桃園已經開展了刷白管理,以政府引領、合作社牽頭、貧困戶參與核桃科管的勢頭良好。據合作社負責人余華介紹,按照核桃提質增收的目標,在對江河流域的核桃實施修枝、刷白、擴盤、施肥、防蟲、保果等系統的科管后,今年有望迎來豐收年。
“只有把自家的園子管護好了,才能保持穩定的收入”。正在自己核桃園刷白的江河村貧困戶夏清元堅定的說。
主體帶動富起來
該鎮先后建成了寧陜建國農林合作社、寧陜佳惠農場、寧陜興盛魔芋合作社、寧陜友誼板栗、寧陜伊豐種養殖合作社等23個新型市場主體,在壯大自身發展的同時,以資源流轉、本地用工、入股合作等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
竹山村貧困戶王長均家有2口人,2017年在縣林業局及鎮村的引導下,發展養蜂45箱,并加入了寧陜建國農林合作社。“以前沒有加入合作社的時候,蜂糖收回來操心的就是銷售,現在蜂糖收回來合作社立馬就能回收,手里拿著的就是現錢”。王長均高興的說。
“江鎮村上街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分紅30次,群眾受益資金74萬元,資產凈值由20余萬元增加到380萬元”。這是江鎮村支書汪洪慶在全國“三變”改革學習班上的交流發言。江鎮村上街股份經濟合作社現有房屋18間,住房3套,面積1100㎡,門面房年租金72000元,總價值380萬元,現有27戶參與分紅,這樣的“三變”改革試點得到了上級的好評和示范推介。2017年底,馬鳳會一家6口人,年分紅8000元,他是江鎮村上街股份經濟合作社“三變”改革收益戶之一,現在馬鳳會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沐浴著改革發展的春風,該鎮全體干部苦抓苦干,無私奉獻,探索了符合江口實際的產業脫貧模式,建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基地,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貧隊伍,取得了群眾增收脫貧的初步戰果。截止2017年底,全鎮實現422戶1423名貧困群眾脫貧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