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儀式
中國社會扶貧網執行監事任鐵民為黃國慶頒獎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寧)今年以來,寧陜縣以大力推廣應用中國社會扶貧網為抓手,探索“321”工作模式,搭建起貧困人口和愛心人士的愛心橋梁,創出了動員社會力量多形式參與脫貧攻堅的新路徑,營造了社會各界和貧困群眾廣泛參與、良性互動的社會扶貧氛圍。
堅持三管齊下,健全組織網絡。該縣堅持全縣上下總動員,按照“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干部主推、社會主幫”的思路,成立了以縣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領導機構,先后多次召推進會。實施“村為主體、部門同責”的工作機制,明確各村為運行管理基本單位,將責任壓實到各駐村幫扶部門,形成了各部門、各鎮村全員參與的火熱局面;積極動員幫扶部門齊參戰,通過函請、拜訪等形式,逐一動員23家中省市幫扶單位和74家縣級幫扶單位,由其組織干部職工或以單位集體名義注冊成為愛心人士,并自愿對接愛心需求。在積極爭取下,幫扶寧陜縣的某中直機關還專門拿出10萬元愛心基金,在社會扶貧網上進行“點對點”支持。引導和鼓勵各鎮村、各部門將社會扶貧網作為幫扶對接的重要措施和有效平臺。通過這些方式,該縣愛心人士注冊量持續高速增長,且均為活躍度較高的真實用戶;工作中堅持團隊跟進抓服務,針對貧困戶普遍不善于使用社會扶貧APP、需要幫助代發的狀況,高度重視嚴把村級管理員條件關,調整充實199名村級管理員,要求一律由“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擔任。同時,通過邀請省管理中心專家舉行現場培訓會、編寫“傻瓜式”操作指南、利用微信群和QQ群全天候、全流程服務答疑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確保管理員會使用、會推廣、會審核,激活社會扶貧網的基層細胞。
暢通兩方渠道,實現精準對接。寧陜縣充分運用互聯網“O2O”渠道優勢,促進供給資源和幫扶需求精準對接,實現社會扶貧精準化對接。一方面幫助貧困戶發布需求,積極“開源”。緊扣愛心人士注冊數量、物品需求數量、資金需求數量,創新實行“周通報、月點評”的雙向激勵機制,調動各村、各部門發布需求的積極性,基本實現了“每月每村有新增”的全面開花態勢,相關做法被省管理中心通報表揚。同時,牢牢把住需求質量的生命線,提出了“真實、合適、規范”的三要素審核標準,并明確對弄虛作假等實行“一票否決”;另一方面發動愛心人士對標需求,幫助“圓夢”。指導各村充分挖掘幫扶部門、親友同事、網絡社交等愛心資源,對接實現愛心需求。為了形成示范帶動效應,縣上還建立了重點需求“直通車”制度,每月審核精選出5—10個最具有代表性的愛心需求幫助對接。僅7月,全縣就爭取愛心幫扶2600余次,募集資金超過70000元,需求對接率高達71.76%,而且涌現出了一批典型案例。例如,該縣四畝地鎮貧困戶彭某某募集殘疾人護理費的需求,不到3天時間就募齊5000元;龍王鎮貧困戶陳某某籌集學費的需求,不到2天時間就募齊2000元,充分展現了“互聯網+社會扶貧”的強大威力。
聚合一張網絡,放大扶貧效應。該縣樹立“大社會扶貧”理念,將社會扶貧網與定點扶貧、蘇陜協作、三大幫扶體系、愛心企業捐贈等有機結合、深度嵌入,從而實現一張“互聯網+”網絡平臺聚合全縣社會扶貧力量。既按照“全程留痕”的理念引導線下資源匯入線上,主動吸引各類幫扶資源通過社會扶貧網來實現捐贈,發揮平臺的公開、權威優勢;又積極挖掘電商平臺功能促成線上資源帶動線下,支持我縣上線的寧陜木耳入選中國社會扶貧網陜西館重點推薦產品,有機大米、香菇入選特色產品。與此同時,利用投放平面媒體、發布微信文章、發起倡議等形式,強有力宣傳推廣社會扶貧網幫扶平臺以及幫扶成功的典型案例。特別是注重抓住重點時機,如以組織參加中國社會扶貧網“點贊我的愛心幫扶”活動為契機,宣傳了脫貧攻堅正面典型,同時也讓社會扶貧網快速為全縣所熟知。目前,“有困難上社會扶貧網,獻愛心上社會扶貧網”已經在全縣干部群眾及各幫扶單位中深入人心,“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濃厚社會扶貧氛圍正蔚然成風。
據悉,在8月23日由國務院扶貧辦、中國社會扶貧網主辦的2018年中國社會扶貧網成果發布會上,寧陜縣榮獲全國點贊“我的愛心幫扶”十大優秀組織獎第一名,該縣主推責任人同時榮獲點贊“我的愛心幫扶”十大優秀人物獎第一名,這也是全省唯一的獲獎單位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