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通訊員 王奔波:“兩塊磚,一個坑,蛆蠅孳生臭哄哄。”這是過去農村廁所的真實寫照。然而近年來,隨著寧陜縣城關鎮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農村環境有了很大改善,這種茅坑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建設的環保廁所。“這個廁所就是好,既干凈,又無味,無蛆,化糞池的水還能當肥料”。日前,該鎮關一村村民張先海對自家新建的“三格化糞池式衛生廁所”稱贊有加。
農村衛生戶廁改造,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從根本上防治腸道傳染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質的一項“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自2010年4月全縣改廁工作部署會后,城關鎮高度重視,多次召開部署培訓會,統一思想,強化督查,加大投入,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強力推進全鎮農村改廁工作深入開展。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全鎮改廁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截止目前,全鎮動工改廁1800余座,其中,竣工 1600座,在建200 余座,已超額完成縣下達的1512座改廁任務。
傳統旱廁“危害大”
“臭氣熏天、蛆蠅成群、無從落腳”是對旱廁的真實寫照。旱廁不僅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還嚴重影響了城市文明形象。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逐漸增多,農村養豬向專業化發展,多少年來形成的傳統旱廁對群眾生產生活方面的積極作用已不復存在,反而影響了農村面貌,阻礙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且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生活環境的改善和市民文明程度的提高,群眾迫切希望徹底消除旱廁的呼聲越來越高。
改造旱廁“力度大”
隨著該縣2009年底創建成“省級衛生縣城”后,2010年縣委、縣政府又發出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的號召,決定在縣城建成區內消滅旱廁,在全縣掀起一場“旱廁革命”。城關鎮領導班子審時度勢,緊緊抓住這一惠民政策,為民辦好事。
一是加強領導,做好宣傳。全縣農村改廁項目培訓班暨現場會后,針對改廁工作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該鎮黨委及時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決定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村、社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改廁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立了改廁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農村改廁工作的技術指導、健康教育、技術培訓及檔案管理等工作。同時把全鎮劃為四個片,由鎮黨政班子成員包片負責,明確鎮包村干部及各村支部書記為具體責任人,做好深入宣傳是改廁工作順利開展的前題條件。同時,該鎮利用廣播、懸掛橫幅、張貼標語、設立咨詢點、上門入戶發放宣傳材料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共發放宣傳材料6000余份,其中改廁技術指南90份、“農村磚砌三格化糞池施工示意圖”1000余份。鎮黨政班子成員分片到村帶領鎮村干部到組入戶帶頭宣傳改廁政策。通過宣傳,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群眾健康文明衛生意識,激發了廣大農民積極參與改廁的積極性。
二是典型示范,讓群眾主動改廁。針對部分群眾對改廁的效果有疑慮,該鎮以關一村為典型,帶動全鎮改廁工作。“誰知道效果咋樣,澆地澆菜的糞會不會肥質不好,我還是等等再看”、“出來得糞要等20天才能發酵好,而且水是渾濁的,肯定效果不好”。針對村民開始的顧慮,關一村“兩委”態度是堅決的:農村改廁決不是可抓可不抓的小事,而是事關農村經濟發展、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事,也是消除疾病傳染源、保障農民身體健康的治本措施。面對農民群眾對改廁認識的不足,全村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并號召村干部帶頭改廁,以實際效果引導群眾自發改建。建一座示范性三格式廁所,既可以總結經驗,又可以全面推廣。為進一步推動改廁工作,選擇路邊的農戶作為樣本點,在靠近城區的關一村租陽光地2畝,租金每畝500元,一畝用于傳統旱廁糞做肥料,一畝用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做肥料,然后進行對比蔬菜產量、質量和效益。針對蔬菜的習性和季節種植三種不同周期的蔬菜,一種是周期短的,如:上海青(小青苗)、黃心島;二是易長蟲的,如:豇豆、四季豆、包菜;三是周期長的,如:芹菜。歷時八個月,種植三種不同周期的時節性蔬菜看,一種用傳統旱廁糞肥澆灌的蔬菜普遍長勢不理想,發酵降解過程中產生高溫度會燒壞蔬菜;糞肥中有蟲卵,蔬菜易生蟲,會導致腸道疾病的傳染;在干旱期不能提供很好的水分和養分,肥效不佳;疏菜上蟲眼多,幼蟲遍布,品相難看。另一種用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的糞肥,蔬菜長勢好、見效快、周期短;糞肥經過處理降解過程中不產生溫度,不會燒壞蔬菜;在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中殺死蟲卵蔬菜不長蟲,疏菜上無蟲眼,無幼蟲蟲卵,品相好看;干旱期能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養分,蔬菜長勢好產量高。通過測算比較,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的肥料使一畝蔬菜的產量高于傳統旱廁的二分之一、經濟價值是傳統旱廁所種植蔬菜的二倍。該鎮還邀請了縣疾控中心技術人員對樣本點作了全面的技術指導,在建樣本點過程中,精心把握操作規程,掌握各種數據,同時該鎮還組織各村支部書記及施工人員現場觀摩,要求各村干部帶頭建樣本點示范。通過典型示范使廣大農民群眾看到改廁的益處,進而激發起他們改廁的積極性,推動全鎮改廁工作步伐。
三是把好改廁技術質量關。改廁工作中,政府是主導,群眾是主體,技術是關鍵。該鎮要求改廁技術人員必須做到“三勤”:即“腿勤、手勤、嘴勤”。“腿勤”就是多跑路,每戶放線動工必須到場,開始砌磚必須到場,安裝過糞管必須到場,砌好后必須到場;“手勤”就是用鋼卷尺多丈量、多計算尺寸大小,必須確保按圖施工;“嘴勤”就是多講改廁好處,多解釋施工技術要領。在鎮改廁辦指導的同時,縣改廁技術專家也多次到現場把關,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證改廁質量順利達標。
積極改廁 “受益大”
關一村是該鎮第一個改廁村,一位村民深有感觸地說:“改廁之前,總覺得自已是農村人,沒那么講究,也沒法講究,上個廁所都被蚊子叮,小孩上廁所還操心安全,怕孩子掉進糞坑,現在看著廁所都那么干凈,院子里其他地方的衛生自然也會搞得更好,不然不配套,看來農村也可以跟城里一樣衛生,現在看著自家的院子,心里覺得很舒服。自己出工出勞上頭還補助一部分,最后好處還是自己得。”現在,群眾都高興地說農村改廁是村里為老百姓辦的一件大實事、一項民心工程。
關一村旱廁改造不僅改變了農村環境,也提高了村民的衛生意識,提升了農村的文明程度,更提升了村“兩委”班子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該鎮鎮長廖文剛高興的說:“農村改廁,不僅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同時促進了村民不良衛生習慣的改變,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并表示,為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鞏固好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果,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今年該鎮繼續實施農村改廁項目,目前該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