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 祿)四月的平利縣大貴鎮柳林壩村,暖風和煦,柳絮紛飛。漫步在田坎路邊和山坡上,大片綠油油的艾葉長勢良好、隨處可見。
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中醫常以艾入藥,有理氣血、祛寒濕、保健、治療婦科病等作用。鎮村干部望著這漫山遍野的艾蒿,思量著如何將這“野草”變成寶,為貧困戶帶來收入。為了具體了解艾蒿產、供、銷模式,鎮村負責人前往李時珍的故鄉——湖北省蘄春縣考察當地的艾蒿產業后了解到,艾蒿具有前期投資小、繁殖快、適應能力極強等特點,而且市場上貨源少,供不應求,經過多次商議和實地勘察后,大家一致認為柳林壩村的土質條件和氣候非常適宜種植艾蒿,可以將其作為產業脫貧的新途徑。
說了算,定了干。在柳林壩村黨支部的指引下,按照“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思路,該村迅速成立了平利縣新興艾草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艾蒿產業。“過去十幾年,我每年都要種20畝左右的烤煙,平均年收入在10萬以上,是村上的烤煙大戶。今年,我們村被定為整體脫貧村后,在村黨支部的指導建議下,我放棄了自己的老本行,流轉了150畝土地,開辦了艾蒿種植合作社,聘用貧困戶在產業園里進行采挖野根、翻地、排埋根、鋤草等日常管護。這不,艾蒿豐收了,我給他們開出的價錢是連莖收購每斤1塊,純艾葉每斤2塊5,我再把收購的艾蒿全部進行加工,投入市場。這樣一來,貧困戶掙到了錢,我也找到了新的掙錢路子。”柳林壩村委會主任、合作社負責人王興文笑容滿面地介紹道。
“以往,我在四處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工地上的活重,經常是干一天活下來,我的身體吃不消,而且沒有固定收入。從去年開始,我在村上的艾草合作社打工,一年下來,掙了3000多塊,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還能照顧家庭,真是太好了!”說起在合作社務工的種種好處,該村村民肖在安逢人便豎起大拇指。
據了解,柳林壩村牢固樹立發展產業助農增收的決心不動搖,通過集中種植和分散種植的形式,共發展200余畝艾蒿,人均創收超過2000元,有效帶動40余戶貧困戶增收致富,為該村依靠產業脫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