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區道地瀕危中藥材繁育基地坐落在石泉縣光明村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曹靖 劉康偉)中醫藥運用在基層有著廣闊的天地,能有效解決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近年來,石泉縣大力在群眾中實施中醫藥健康宣傳教育,加強傳統文化陣地建設,弘揚“仁愛、精誠、傳承、創新”的傳統中醫內涵。
據普查,石泉縣目前擁有中藥材600余種, 數量較大。石泉縣加快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實行“公司+農戶”的模式,以白芷、黃精、杜仲、黃連、黨參、天麻、厚樸、當歸等價值較高的中醫藥為主要品種規范種植。自2016年秦巴山區瀕危藥材研究所在石泉縣掛牌成立以來,運用“衛生支農”與當地百姓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眾籌、基地托管等模式開展了廣泛合作種植中藥材項目,在快速擴大基地規模和影響力的同時帶動大批量的貧困百姓脫貧致富。
“利用已有的林地、山地資源和中藥材具有自我繁殖的特性,種植以挖大留小,挖老留新,把老百姓手上的荒廢資源變成挖之不盡,采之不竭的聚寶盆。”目前,石泉縣饒峰鎮光明村和后柳鎮中壩村建立有100余畝標準化大棚育苗基地,年繁育白芨種苗近億株,迎豐鎮、云霧山鎮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面積達380畝,為當地貧困群眾帶來了較為可觀的經濟收入。所培育的藥材在陜西省乃至全國中藥材企業中享有良好的信譽和較高知名度,為安康地區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石泉縣秦巴山區道地瀕危中藥材繁育基地內采取自動化恒溫系統
實驗室內,恒溫培育的白芷幼苗茁壯成長
中藥白芷的近觀圖
中藥材白芷的花朵美麗的綻放在坐落整齊的培植大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