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黃振家) “八山一水一分田”就是對旬陽縣關口鎮的概述,七條溝八道梁,雨水從山上流入滾滾的漢江,境內25公里316國道成為沿江的腰帶。
山如父、水如母,依山傍水,如何生計?關口鎮在近23年的發展中經歷了靠山吃山、依山養山、綠水青山的發展歷程,在轉型發展中實現換擋升級。
靠山吃山:挖石成金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起關口鎮,很多人腦子都會閃現一個字“礦”。的確,關口鎮礦產資源豐富,僅鉛鋅礦地下儲量就高達500萬金屬噸。
從1992年開始,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給關口鎮帶來了一次質的飛躍,地質部門的勘探給全鎮的發展思路點明了“探照燈”,星星點點的人工開采隨機產生,豐厚的效益回報招引著全國各地的采選礦石企業蜂擁而至。
鼎盛時期是1996年至2006年,大泥溝、洞溝、火燒溝、橋溝、鋪溝、關子溝、小泥溝,全鎮七條溝布滿了采選企業多達30余家,省內外礦商云集于此。主礦區關子溝更是采選一條龍生產流程,僅采礦企業就有10余家、選礦企業1家,日采6000多噸,每天運送礦石車輛130余輛,每輛日運3趟。長長的拉礦車隊“一”字長蛇陣排開,場面甚是壯觀。年均實現財政收入600余萬元,可謂是“挖石成金”。
在當年,安康的工業看旬陽,旬陽的工業在關口,關口的工業在礦山。鉛鋅礦采選就是關口對外推介的一張“名片”。
依山養山:如禿頂栽發
山如父,就得養。
2007年鉛鋅市場開始波動,2008年走向疲軟。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逐漸枯竭,安全環保準入門檻抬高,鎮上下決心走出“一礦獨大”的困境,要帶領1.6萬人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在充分調研論證后,鎮黨委政府明晰了一條“生態立鎮、產業富鎮、旅游大鎮、和諧興鎮”及“強煙草、壯畜牧、興魔芋、栽林果、發展旅游”的產業轉型之路。
依然在山上做文章,但不是挖山、而是養山。圍繞旅游產業這根主線,大興現代綜合觀光農業園區,綠化美化景觀路,栽植紅葉什楠、塔柏等名貴景觀樹3000株;栽植側柏800多畝,發展煙草、魔芋、畜牧、林果、林下種養殖。年均種植烤煙4000余畝,規范化種植魔芋3000畝,新建標準化養殖場7個。
特別是以特色林果為抓手,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已發展拐棗、核桃、油桐、獅頭柑等萬余畝,近期正在如火如荼實施拐棗、桃核和油桐萬畝建園工程。以發展林下種養殖為突破口,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和林下養殖,目前已種植白芨、柴胡等中藥材500余畝,發展林下養雞場3個。
發展林果業猶如“禿頂栽發”,既養山、又富民。它帶來的是農民人均純收入過萬元的豐厚回報。
綠水青山:勝過金山銀山
只有衣食無憂的人才會去旅游、去享受。采礦時期人們無暇顧及的“八卦山”,現在才發現竟是一處神秘的天然景觀。
從2008年轉產開始,鎮上就做了一個“長線布局”:以“八卦山”為中心,打造旅游景區,規劃“三區、五園、八大點”加速推進旅游產業。八卦山、九華山、天門山,森林蔽日,樹根相連。八卦山景區位于關口鎮與雙河鎮交界處,距離縣城58公里,屬秦嶺山脈。景區以茫茫原始森林為主,奇山異峰林立,動植物種類多樣,分布許多歷史自然遺跡,流傳著許多與西游記有關的人文故事,2.22平方公里的景區內有大小景點83個,重點景點18個,是一處原生態的天然景觀群。
最為神奇的是當地人稱“穿山眼”的天門山,在1800米高的山巔有一個天然的洞門,高50余米、闊48米,山頂松柏蒼翠,四季常青,云繚霧繞,猶如仙山天境,相傳是天神二郎擔山追日滑落于此,另一座落在了湖南省張家界。
鎮上斥資30多萬元編制旅游規劃,籌資過千萬元將關子溝至八卦山的“拉礦路”打造成“景觀路”,電力、通訊等攜手同進,為景區開發做好鋪墊。為拉伸旅游骨架,鎮上籌資120萬元在集鎮外河堤修建集休閑環保于一體的景觀長廊;投資20萬元建垃圾處理場;投資千萬元的污水處理場破土動工;為泥溝、呂家塘等5個千人社區安裝太陽能路燈。縣上將鎮上的旅游開發提上議事日程,召開評審會,給予政策扶持,鎮上正在做招商。
青山常在,綠水纏繞。站在關口鎮張嶺村山坡上,放眼望去,只見漢江在此突然拐了一個300度的彎,江面由窄變寬東北折流,天然形成一個長約6公里的乾坤灣勝景,實屬獨特,被譽為“漢江第一灣”,引南來北往無數客人駐足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