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丁超 劉開明
在青山疊翠、沃野千里的旬陽市神河鎮,豐家嶺村以“五嶺”特色產業為筆,以實干為墨,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昔日的傳統村落,如今依托特色產業、生態優勢與創新模式,蛻變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標桿村”,書寫著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庭院經濟綻芳華,“香菇嶺”托起致富夢。漫步豐家嶺村前梁,房前屋后錯落有致的香菇大棚成為一道獨特風景。依托“庭院經濟示范點”,村民將房前屋后閑置的“方寸地”轉化為“聚寶盆”,采用“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模式發展香菇種植。依托鎮內國樺食用菌公司和豐家嶺充足的光照資源,從建棚、養棒、采菇到烘干加工,一條鏈式產業讓“小庭院”變身“產業園”,戶均年增收近萬元。村民豐德展邊采菇邊笑言:“家門口種香菇,顧家掙錢兩不誤,日子像這菌傘一樣越撐越開!”
豐家嶺村烤煙育苗基地
生態養殖添動能,“畜牧嶺”激活產業鏈。翻過青翠山丘,旺牧源生態養殖基地的智能物聯網監控屏上跳動著一組組實時數據:溫度23.5攝氏度、濕度65%……這座標準化圈舍與自動化飼喂系統彰顯現代化農業氣息。近年來,豐家嶺村圍繞“規模做大”這一核心,引入旺牧源、先鋒養殖等龍頭企業,打造集種畜繁育、飼料加工、糞污資源化利用于一體的循環產業鏈,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養殖大戶等經營主體,著力穩生豬、增牛羊,促進畜牧業提質增效。
紅薯粉條承匠心,“粉黛嶺”飄香振興路。深秋時節,豐家嶺村紅薯粉條廠內機器轟鳴,晶瑩剔透的粉條如絲如縷,濃郁的薯香撲面而來。從百畝紅薯種植基地到現代化車間,從手工晾曬到電商直播,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在這里碰撞出火花。村集體工廠引入品牌包裝、營銷,并通過直播間將豐家嶺純手工紅薯粉條賣向全國,線上線下年銷售額突破18萬元。村黨支部書記陳廷孝算起“甜蜜賬”:“今年預計加工鮮薯5萬斤,村集體增收7萬元,還能解決30多人就業。”一根根粉條,串聯起田間到舌尖的振興之路。
金色煙葉育希望,“煙草嶺”書寫新篇章。在豐家嶺上千畝連片的煙田里,金黃的煙葉迎風舒展,勾勒出豐收的底色。豐家嶺村黨支部按照“因地制宜、統一規劃、集中連片、綜合示范”的原則,建設煙草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建成標準化育苗工廠、烘烤工廠。同時,組建一支30余人的農業專業化服務隊,從生產、管理、采摘、烘烤、分級等環節采取“一條龍”技術指導服務,既解決勞力不強,就業無門的老煙農增收問題,又能穩定人力,解決農忙時“用工荒”的難題。煙農馮紀國摸著金黃的煙葉感慨:“從育苗到烘烤都有專家指導,種煙就像捧著‘金飯碗’。”
良田連片織錦繡,“糧食嶺”夯實壓艙石。站在豐家嶺村太陽埡遠眺,百畝高標準農田里油菜長勢正旺,植保無人機在田間低空飛行,靈活穿梭,均勻地將農藥噴灑到每一寸土地。近年來,豐家嶺村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科技化種植手段和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等新技術,積極探索“大田托管”、土地流轉等新路徑,通過將土地“化零為整、集體托管、規模經營”的方式,形成“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土地托管模式,實現了土地集約高效利用,走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路子。
如今的豐家嶺村,“五嶺”產業帶如五線譜般在山嶺間律動,奏響鄉村振興的激昂樂章。旬陽市民政局駐豐家嶺村第一書記羅沖表示:“我們將繼續深化‘五嶺’產業矩陣,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走上‘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