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畝藥材的成本有多少?務工投入多少?怎樣種植管護更科學?沒人知道。這就是我建試驗田的初衷。”
1978年出生的中國藥科大學教授、鎮坪縣掛職扶貧副縣長張劍,談到自己建藥材試驗田時說,被稱為巴山藥鄉的鎮坪,藥材種植條件得天獨厚,藥材品質全國少有。但這么多年來,當地藥材一直物不所值,體量無法做大,沒有市場話語權,為什么?
“很多人認為是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造成的。事實上并非如此!隨著平鎮高速路的開建,鎮坪交通瓶頸問題得到解決。在互聯網時代,信息不是問題。最主要的是當地群眾的觀念和意識問題。”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2012年底,44所教育部直屬高校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定點扶貧單位。中國藥科大學負責定點幫扶陜西省鎮坪縣。4年來,該校成立了定點扶貧專家庫,每年從科研業務費中拿出50萬元,專門用于扶貧專項課題研究,并派駐第一書記和掛職副縣長,助力當地脫貧。張劍,是該校至今派出的第三個專家教授到該縣掛職。
2016年3月16日,張劍從千里之外的南京到鎮坪縣正式上任。不到一個月,他跑遍了所有的鎮村,“一來了解情況,二來因為自己搞中藥研究,要對當地的藥材資源做一些普查。”
在此之前,該校將藥學科研資源與當地豐富的中藥材開發資源有效對結,建議當地政府推廣種植以黃連等為主的道地中藥村,以此推動群眾脫貧。目前,該縣已建成中藥材基地14個,中藥材留存面積達18萬畝,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左右。2015年 “鎮坪黃連”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中藥材已成為該縣一項特色產業和名片。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劍一邊驚嘆當地藥材資源的豐富,一邊發現藥材種植中存在技術不規范、用工偷懶等諸多問題,尤其是“群眾小農意識和小富即安明顯,缺乏市場和品牌意識,甚至有爭當貧困戶的現象。這些現象,在江蘇是看不到的。”
在張劍看來,鎮坪縣境內中藥材種類多達420多種,屬全國四大藥帶之一,素有“巴山藥鄉”的美譽。資源豐厚,種植時間久遠,但至今沒有種植理論數據。“要做大做強一項產業,必須要有一套科學的理論數據作支撐。或則,難成氣候。”
2016年10月,張劍經過多方考證,自己出錢在華坪鎮尖山坪村一組,租地15畝建了一塊試驗田,合同簽訂期為10年。
華坪鎮黨委書記郭長海介紹:“試驗田包括一、二、三、四等地,屬當地典型的自然種植條件,采用仿生態種植。”
作為掛職副縣長,工作也不輕松,平日里,試驗田的管護測算工作就由中國藥科大學教師、駐尖山坪村第一書記周鵬具體負責,張劍根據時間節點跟蹤指導。
周鵬介紹,目前試驗田里已種植了黃連、玄參、葛根等17種鎮坪道地中藥材。因每種藥材的生才周期不同,所得出理論數據也各有早晚。“像當年生的玄參2年左右就可得出數據,但像黃連等周期稍長的藥材,得5年甚至更長。”
張劍坦言,將科研思路與產業扶貧相結合,是黨中央、國務院對高校的要求。自己從事的是生物轉化研究,到鎮坪后,就想把自己的科研落地造福群眾。通過建試驗田,測算出當地道地藥材在不同土質中的收益、用工及種植成本。從品種選育、規范種植、質量控制等一整套數據中,形成中藥村種植數據化理論化,以此推廣種植。并以第一手數據為研發平臺,引進企業建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消化當地原材料。通過企業的發展帶動,提升體量,掌握市場話語權,讓鎮坪藥材物有所值,讓全縣群眾“因藥而富”。
張劍認為,隨著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推進,農村的發展趨勢是農業產業化,農民變產業工人,農民通過變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永久脫貧。對鎮坪而言,這一天即將來臨。平鎮高速路貫通后,必然有眾多資本和企業進入,原有的生活勞作模式必定打破,當地群眾會面臨行為上思想上的“陣痛”。當前要做的,除了引導群眾轉變傳統做法,更要培養其市場意識、團結協作能力和契約精神。“也因此,從租地、種植、管護,當地農戶必須嚴格遵守我制定的企業化操作流程,包括上下班、分工合作等!”從這方面來講,張劍認為自己的試驗田不僅是塊科技扶貧試驗田,更是打開當地群眾市場意識的一塊思想“試驗田”。
尖山坪村今年61歲的貧困戶劉世海是試驗田的工人之一:“按時上下班,怎么種、怎么栽,都有嚴格要求!”劉世海對于為什么要建試驗田并不關心,他認為只要每天有錢掙就行了。
而在鎮坪縣縣委書記羅萬平看來,“這是件大好事”。通過試驗測算出來的第一手數據,得出道地藥材規范種植、用工量及成本核算等,為大面積種植推廣和招商引資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論據和平臺,可能由此提升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改變全縣所有貧困戶的困境和命運。
“說實話,掛職干部多一個少一個對當地無所謂。但既然來了,就要實實在在的做些事,讓當地能有所改變。”張劍說,建試驗田最初雖是自己個人行為,但得當了中國藥科大學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表示,掛職時間只有兩年,期滿后會把自己的科研轉移到鎮坪的試驗項目上來,“讓雙方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