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開展以來,鎮坪縣高度重視,將該項工作列為重心工作,嚴格按照省、市統一安排和部署,科學謀劃、精心組織,有序推進,止目前,全縣企業、合作社和協會共計46個參與了"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聯姻對接全縣43個貧困村,在全市率先實現了貧困村企業幫村全覆蓋,在全市脫貧攻堅社會扶貧市對縣工作考核點評中名列前茅。
加強領導建機制,構建大行動格局。高度重視,由縣委統籌,構建政府負責、縣扶貧局落實的大行動格局,制定出臺了《鎮坪縣非公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鎮坪縣為企業排憂解難行動方案》等系列機制,落實了每名縣級領導包聯一個非公企業和一名非公代表人士,有效搭建起政策落地的對接平臺。岀臺政策,促推扶貧。綜合運用產業獎補、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績效評價等措施,建立企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支持企業帶動貧困戶發展。設立了1000萬元特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種養園區、生產加工、質量認證建設;制定出臺《扶貧龍頭企業認定辦法》、《企業扶貧績效考核獎勵辦法》等優惠政策,建立了500萬元的財政擔保金,撬動5000元以上的銀行信貸資金及社會資本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制定出臺招商優惠政策,加大特色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優質資本開發優勢資源;全面落實國家對小微企業制定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完善建設用地審批制度,優先保障扶貧企業建設用地,規范農村集體土地流轉,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立足實際推創新,覆蓋全縣貧困村。依托全縣68個經濟增長點和32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探索確立了“一村一企一產業”扶貧新模式,實現了全縣7個鎮的貧困村、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確立一種模式。立足資源稟賦,結合貧困村產業基礎,按照“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工則工、宜游則游”的思路,為每個貧困村選擇1項增收主導產業,確定1家企業或1個園區覆蓋,發展1個產業基地和農村專業合作社。完善三大載體。按照“龍頭引領、園區承載、基地支撐、市場運作”的思路,堅持以貧困戶為核心,探索推進“+貧困戶”的新路子,采取“兩租”(土地和林地租賃)、“兩單”(生產訂單和勞務訂單)、“兩股”(資金入股和資產入股)三種方式助力脫貧。全縣10個產業龍頭企業與36個村、2800戶貧困戶簽訂了脫貧幫帶協議,流轉貧困戶林地、土地3000余畝。做強十大企業。圍繞休閑旅游、富硒養生、醫藥健康三大核心產業,實施“十企千戶帶萬人”工程,即推動十個龍頭企業、千個能人大戶帶動萬名貧困人口發展。重點推進南江湖引領的十大休閑農莊與1000戶貧困戶、飛渡峽景區引領的旅游開發企業與沿線10個村、480戶貧困戶建立了利益共同體;推動了美味佳、騰展、欣陜等企業引領近20個專業合作社與2000余戶貧困戶發展生豬、野豬、烏雞、五味子、茶葉、高山蔬菜等;搶抓中國藥科大學定點幫扶機遇,依托該縣地道中藥材資源和品質優勢,引進振興、安德等中藥企業,建成中藥材種養基地14個,帶動藥農4000多戶,其中貧困戶500戶。
拓展渠道育品牌、搭建扶貧愛心網。發揮非公企業、商協會的市場開拓能力以及渠道和信息優勢,結合資源優勢,培育三大社會公益扶貧品牌項目助力脫貧,同時,積極利用互聯網,架構扶貧愛心網,帶動增收,實現精準扶貧目標。其中,“媽媽的針線包”公益扶貧項目組織有手藝的貧困婦女手工制作傳統布鞋,同時,把參與項目的貧困婦女家庭情況及產品照片,在京東銷售平臺制作成專業的外銷網站。已有近千名農村貧困媽媽通過該項目走上增收脫貧之路。該項目在安康市公益項目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爺爺家的老蜂蜜”公益扶貧項目,建設了規模化中華蜂集中養殖基地,以貧困戶養殖為主體,統一技術培訓、發放蜂箱、采收、收購。建立農村淘寶平臺統一銷售,并在全國知名的眾籌平臺上進行眾籌預售。目前,首批與50戶貧困戶簽訂合同。“我在鄉下有塊田”公益扶貧項目,利用互聯網連接各地各界愛心人士,按照每年1000元的價格進行土地認領,貧困戶按照客戶要求種植產品,產品以快遞或指定的其他方式運輸給客戶。目前已認購315塊田,共計101戶貧困戶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