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丹
秦嶺腹地,一場潤物無聲的數字變革正重塑鎮坪縣的發展圖景。依托中國電信鎮坪分公司技術賦能,鎮坪縣將智能守護網絡織進獨居老人的屋檐下,讓“慧”眼投向中藥材產業鏈條,用數字技術在山鄉畫卷上描繪溫暖底色。
智能守護:織就全天候安全網
春寒料峭,在上竹鎮中心村75歲獨居老人徐開壽的家中,一個巴掌大的白色裝置正靜默地履行著守護職責。
去年冬天,這個一氧化碳監測報警器救了他一命——深夜取暖時煤爐通風不暢,報警器驟然響起,網格員5分鐘內趕到,避免了悲劇發生。
這樣的智能守護已延伸至全縣每個脆弱環節。電信公司布設的357臺AI攝像頭覆蓋縣域重點區域,智能識別系統晝夜值守。去年夏天,曙坪鎮發生現金失竊案,派出所所長陳揚猛通過監控系統的人臉比對功能,僅用24小時便鎖定嫌疑人,為農戶追回9000元損失。
“過去排查線索要三五天,現在AI自動識別車輛特征,效率提升了,群眾的安全感也提升了。”陳揚猛表示。
在生態治理領域,上竹鎮“1平臺+1手機+N攝像頭”模式更是讓風險無所遁形。全鎮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被傾角傳感器24小時“把脈”,河道水位流速通過毫米波雷達實時回傳。應急專干陳臨豐的手機彈出一條預警:“廟壩村東側山體傾角變化超閾值0.8°。”他立即調取該區域監控,發現局部碎石滑落后,系統已自動觸發應急響應流程。他表示,去年汛期,這套系統提前3小時預警6處險情,為群眾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
數字興業:激活產業新動能
走進上竹鎮廟壩村的林下黃連基地,3個高清攝像頭如智慧之眼懸于林間,葉片紋理在監控屏上清晰可見。
種植戶郭宏江只需輕觸手機屏幕,就能將鏡頭推向任何一片黃連葉。當系統推送異常提示時,他通過手機就能收到農技專家的遠程診斷和精準配比的藥劑方案。
這一切的背后,是鎮坪以數字技術重構農業發展的深層布局。圍繞中藥材核心產業,全縣布設的2400個環境感知終端形成了立體監測網絡,智能裝備生豬耳標、烏雞養殖溫控系統等相繼落地。
數字經濟同樣在旅游產業激蕩春潮。上竹鎮松坪村入口的旅游二維碼,將山間民宿與城市客源無縫連接。游客掃碼即可預訂農家樂的臘味宴席,透過實景直播查看房間,還能直接下單山珍干貨。
“訂單提示音比鳥叫還勤快!”農家樂老板周利紅展示著平臺后臺,2024年僅上半年就增收5萬元。而村民謝道忠更是感慨:“以前要早起趕車去縣城,現在動動手指,熏好的臘肉就被西安的酒店訂走了。”
據統計,上竹鎮通過農戶服務平臺和智慧旅游系統,全年帶動群眾增收67.8萬元。當全縣46家民宿將二維碼升級為3D營銷門戶,當滯銷土豆在直播間變身“爆款”,數字經濟正重塑著山鄉的價值鏈。
智治惠民:打造服務零距離
在曾家鎮千山村,村民陳松濤輕掃“數字鄉村碼”,3分鐘就完成產業補貼申領。
這個小小的二維碼如同數字鑰匙,開啟了20余項政務服務的便捷通道。醫保繳費、就業申請等事項實現“指尖辦結”,村務公示、鎮長熱線等功能讓鄉村治理變得透明可觸。
“過去追著群眾填表格,現在盯著屏幕解難題。”千山村副主任張燕指著政務服務終端打趣,“三支筆的墨水省了,解決問題的效率翻倍了。”
這種變革更是滲透在基層治理的每個細節。518個網格的“數字臺賬”實時更新,既記錄玉米畝產,也標注地災風險;“云廣播”用方言播報氣象預警,“微法庭”在線調解鄰里糾紛。在政務服務中心,政務服務事項縮減時間比例達 81.74%,網上可辦率達92.36%,64.56%事項可“即來即辦”——數據洪流正將“最后一公里”沖刷成“服務零距離”。
夜幕下的鎮坪,3561個監控點位的紅燈在山間閃爍,2109處“云廣播”用當地方言播送次日天氣。這座正在經歷智慧蝶變的山城,用數字技術書寫著新時代的“山鄉巨變”,讓秦巴深處的每個角落都流淌著科技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