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邁步走進紫陽縣雙橋鎮中心學校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著色一致的外觀——座座樓房白色紅腰帶,醒目耀眼,精氣十足;朝里走,香樟、桂花、柳樹布滿園,無蚊、氣香,讀書香;細看:透視圍墻上幅幅圖畫,格言古文,勵志教誨;教學樓上,副副條幅語,催人奮進;溫馨的室內,古詩名言錦句,品味人生。再看那長廊長幅:弟子規、三字經,還有那結合現代時尚的健康教育和網絡安全教育等。
弟子規:講述著做人的基本規矩和禮儀。不學禮無以立。禮儀是人生最好的交際,“人無禮而不立,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如果孩子有叛逆、好動、沉溺網絡,不愿與人交往的表現,那么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從學習《弟子規》的禮儀開始。學習《弟子規》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風氣,從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系統教起,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他人做起。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讀起來朗朗上口、簡明扼要的《三字經》,它以中國歷史為素材,植根于傳統文化,強調教育以“德”為先,學貴在恒和環境對學習的影響,講述著教育與學習重要性的教育理論。同時也是我國代古一部傳統的兒童啟蒙識字教育課本。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正所謂:“首識字,其次之”。章太炎先生早就在高聲吶喊“今之教科書,固勿如三字經遠甚也”。的確,前人在沒有漢語拼音的情況下花上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學會了《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中2400多個漢字。而現在的小學教育用六、七年的時間也才學2000多個漢字。兩相對比,令人咋舌。
第30個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范大學與老師座談。據報道,在參觀的過程中,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今日雙橋鎮中心學校校園每個角落、每塊墻壁上都蘊含著豐富文化載體,讓師生處處受感染,時時接受教育啟發。學校領導層的決策,暑假的具體行動,似乎與習主席的感嘆要求不謀而合,相信通過這種校園文化建設,以期達到彌補現行教材之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