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通訊員 曾彪)富硒的土壤,多霧而干凈的空氣,使紫陽茶早在唐朝就聞名天下。史料記載,漢末紫陽茶即入貢宮廷,唐代沿絲綢之路出口西域各國,至清朝躍居全國十大名茶之列。1989年,紫陽茶通過富硒鑒定,茶以硒為貴,紫陽富硒茶更是聲名遠揚。
然而,由于缺少品牌意識,加之上個世紀末一些不法商販對紫陽茶冒牌摻假、以次充好,致使紫陽茶名聲掃地,產量大幅度下降。慘痛的教訓讓紫陽人開始意識打造品牌的重要性,于是各個茶葉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品牌,之后紫陽春等二十多個品牌相繼投放市場。但由于茶葉企業各自為戰,內耗嚴重,茶葉產業效益并不明顯。從2005年開始,該縣全面實施紫陽富硒茶品牌塑造戰略,取締眾多雜亂茶葉品牌,把過去20多個牌子整合為一個品牌,全面推行紫陽富硒茶品牌、包裝、質量、標準、宣傳五統一。紫陽茶葉實現了從無序到有序、從不規范到規范的根本性轉變。
歷經10年,紫陽富硒茶品牌破解成蝶, “中國十大富硒品牌”、“陜西省十大商業品牌”,各種榮譽紛紛踏至。2005年紫陽富硒茶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08年中國茶葉學會授予紫陽縣“中國名茶之鄉”;2009年紫陽富硒茶獲“首屆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2011年紫陽毛尖茶傳統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紫陽富硒茶”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連續兩年被中國優質農產品協會等7家協會評為“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3年,紫陽縣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全國富硒茶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為“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被中國茶葉學會評為“茶葉科技示范基地”;2014年9月,紫陽縣繼續被中國茶葉學會評為“中國名茶之鄉”。
在品牌的引領下,紫陽茶葉已經成為富民強縣的綠色產業。全縣茶園總面積發展到19萬畝,先后建成盤龍、和平、煥古等8個現代茶葉示范園區,茶葉基地鎮14個、基地村88個,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31家,建成兩條智能化生產線和23條清潔化生產線,以富硒綠茶為主,紅茶、陜青茶、白茶等多元化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茶葉出口企業1家,年銷售產值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1家,全國知名品牌示范企業11家。全縣建成標準化初制加工廠89個,名優茶加工廠144個,形成了大廠帶小廠、小廠連農戶的產業化鏈條。
2014年,該縣茶葉產量達到4565噸,茶葉產值7.5億元,綜合收入達到12億元,農民茶葉人均收入270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品牌價值攀升到13.5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