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清早,我們驅車前往紫陽縣毛壩鎮竹山村。
2007年,這個村的村支書侯再德帶領800余村民,靠著鐵錘、鋼釬,在千米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長17公里的公路,成為安康“村道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們不甘貧困、克難攻堅、群策群力、苦干實干的精神事跡得到廣泛認可。
村道通了,侯再德也先后被評為陜西省“致富帶頭人”、2007年度陜西省“感動交通十大人物”;獲得陜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陜西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2012年并當選為陜西省十二屆黨代表。
村道通了,村民的日子過得咋樣?
在竹山村聽村民講故事,老故事有新篇!對于竹山村來說,舊夢已然成真,新的夢想又在開始。
王成桂:曾經兒子隨妻去,如今女婿上門來
50歲的王成桂,幾年前已經鐵下心要去福建。
先是她的兒子在外打工認識了一個湖南女子,結婚后已經在湖南常德安家。
后來,她在廣東打工的女兒結識了福建小伙,在福建泉州市市區安了家。
兒子跟著女方走,聽起來不好聽,她心里卻沒有什么抵觸,甚至包括她自己在內,都準備去為女兒帶孩子,最后跟著女兒女婿在他鄉定居。
這種想法出于無奈。紫陽早有民謠:“有女不嫁陡天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竹山就與陡天坡隔木蘭峽而立。村支書侯再德介紹,此前,竹山人要去鎮上,至少要6個小時。
當地人不習慣,外地人更不敢來。
9組村民王可江在外打工結識了一個江蘇女孩,2005年,王可江帶女孩回家,進竹山過大紅崖時,女孩心驚膽戰邁不開腿,最后是蒙上眼睛才攙扶拉扯著到了家。
就在王成桂準備舍棄這里的一切時,路通了,隨后,通村水泥路把她的女婿首次接進了竹山村。
2012年,農歷九月初三,34歲的女婿黃志成“說架勢就架勢(紫陽方言,很干脆地開始行動的意思)”,就在場院邊修起廠房,臘月二十五,一切完備。“啥都要花錢,見天把錢往出送,不知道啥時候才見效益”,王成桂半是埋怨半是夸贊。
2013年,女婿制作的紅茶——制了多少不知道,反正全部都賣出去了。
50歲的王成桂,見人還是要說起準備去福建定居的事情。從眼前看,短期是不大可能了。女兒帶著女婿都在竹山,她去福建干啥呢?
冬季不制茶,女兒女婿帶人在毛壩鎮搞建筑。家里的活路也不少。我們告辭出來,轉眼王成桂也挎著竹籃出門,哪里去?點茶籽、種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