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非遺篇|以針做畫 精細雅潔 |
這里,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有評彈蘇扇,更有以針代筆、以線代色的蘇繡。一針一線,一沉一浮,繡造出2000多年的悠長歲月。蘇繡,為蘇州刺繡的簡稱,歷史上曾廣泛存在于蘇州城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精工細作的蘇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更多詳細] |
|
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非遺篇|一“器”精致 流光溢彩 |
在山西平遙,有一“器”光彩流華,燦若虹霞,宛若一抹亮麗的筆觸,延展古城千年畫卷。小到首飾、餐具,大到屏風、家具,平遙推光漆器承載著平遙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向往。2022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遙古城,沿街巷察看古城風貌,走進推光漆器店等,了解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開展特色......[更多詳細] |
|
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非遺篇|一針一線 繡出精彩 |
|一針一線 繡出精彩紅、綠、藍、黃……飛針走線五彩繽紛;繡、插、點、挑……制作手法千變萬化;龍鳳紋、魚鳥紋、蝴蝶紋……刺繡圖紋寓意豐富。苗繡,被稱為“彩線繡成的無字史詩,穿在身上的民族圖騰”。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詩意節令|霜降:風卷清云盡 空天萬里霜 |
新華社上海10月23日電 題:霜降:風卷清云盡 空天萬里霜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四季更迭、節氣輪轉,當水歸河谷、葉回大地,秋的使者給人間送來“最后一封情書”——霜降。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古人將霜降......[更多詳細] |
|
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揭開黃河西岸芮國的神秘面紗 |
在韓城市區東北方向約7公里的西莊鎮梁帶村,坐落著距今約2800年的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一經發掘,便以其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完好而著稱,是我省繼秦兵馬俑、漢陽陵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國內最早的樂器青銅錞于、最早的宮廷樂器實物漆木“建鼓”、青銅兵......[更多詳細] |
|
學習快評|感悟六尺巷里“和”之道 |
習近平總書記17日在安徽桐城市考察時,專程來到六尺巷參觀,強調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中華民族歷來推崇“禮之用,和為貴”的處世之道。互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蘊含著禮讓和諧、親仁善鄰的文化傳統,對解決當......[更多詳細] |
|
跟著總書記的考察足跡|瞰桐城 |
一條小巷寬不過“六尺”
卻被稱為全國“最寬”的巷子一座小山名不列五岳
卻讓無數文人流連忘返一個小城不循方正之矩
卻有中國文都之美譽文化名城正向“新”而行
千年文都正逐“高”而進
這里是桐城......[更多詳細] |
|
時政鏡距離|六尺巷里的大智慧 |
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安慶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當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情況。百米窄巷訴說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禮讓佳話傳承著以和為貴的華夏智慧↑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一條老街,連通古今一種文明,滋養后人當地面向群眾開展六......[更多詳細] |
|
一眼心動的中國|跟著總書記探尋桐城文脈悠長 |
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有人說讀懂了巷子就讀懂了桐城以山為屏以水為脈千年古城巷陌縱橫間有勝跡遺存“桐城派”在此生長沉淀文都之名寫盡天下文章“六尺巷”佳話流傳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奏響社會和諧新篇章一眼心動的中......[更多詳細] |
|
時政現場說丨六尺窄巷天地寬 基層治理新路徑 |
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總書記說,來這里看一看,很有感觸。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時政現場說,人人有話說。桐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今天《時政現場說》節目來到桐城市六尺巷,跟隨......[更多詳細] |
|
鑒往知來 | 文都桐城,文脈不絕 |
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安徽省安慶市、合肥市考察。在安慶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當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情況。“抵天柱而枕龍眠,牽大江而引樅川”,文都桐城,地處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是皖西南的交通樞紐和承東啟西的要沖之地,......[更多詳細] |
|
|
時政新聞眼丨第三次赴安徽考察,習近平為何強調發揮這一優勢? |
在福建考察后,習近平總書記一路北上,來到安徽繼續考察行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第三次赴安徽考察。10月17日至18日,總書記先后來到安慶、合肥,深入歷史文化街區、科技創新園區等考察調研。這次赴安徽,總書記重點關注了什么,強調了什么?《時政新聞眼》為你解讀。觀古巷:“弘揚好......[更多詳細] |
|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一條六尺巷,精神永流傳 |
安徽桐城,以“文都”著稱。在桐城鬧市區,有一條百米長、兩米寬的巷道,青磚黛瓦,古木參天,它就是六尺巷。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當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情況。這條小巷里流傳著怎樣的“禮讓”故事,悠遠的歷史文化中蘊藏著怎樣的中國......[更多詳細] |
|
新聞多一點 | 六尺巷里天地寬 |
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安慶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當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情況。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市中心,直來直去不過百米,沒有胡同那般蜿蜒深邃,巷寬六尺,裝不下熱鬧的商鋪。青磚黛瓦碎石路,頭頂連天香樟樹,幾乎是它的全部。就是這條巷子,每......[更多詳細] |
|
古韻何以新聲 |
金聲玉振,絲竹管弦
流傳千年的古韻
在當代不斷煥發“新聲”
讓人們在“熟悉又陌生”的中國韻味中
感知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民族音樂的多元化傳承與創新
不但讓你我共情共鳴
也讓它的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打開視頻,一起感受古韻“新聲”的魅力......[更多詳細] |
|
|
|
|
文脈華章丨文明中國說·和合共生 |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文明中國說》系列視頻,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展現其之于中國、之于世界的精神價值。今天播出《“茶”和天下》。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更多詳細] |
|
文脈華章|文明中國說•同文同心 |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文明中國說》系列視頻,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展現其之于中國、之于世界的精神價值。今天推出《“戲”中家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更多詳細] |
|
文脈華章 | 文明中國說•兼收并蓄 |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文明中國說》系列視頻,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展現其之于中國、之于世界的精神價值。今天播出《“衣”錦華夏》。......[更多詳細] |
|
薪火相傳丨一草一木 清香雋永 |
編者按: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呈現出新氣象、開創了新局面。一個個文化遺產從傳統到現代,連接歷史與未來,成為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生動文化名片。央視網《聯播+》欄目特推出“薪火相傳”系列策劃,從文化......[更多詳細] |
|
總書記關心的世界文化遺產丨武夷文脈耀千年 |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之一。在奇秀的山水間,朱子理學如同有源活水,歷經800余年依然流轉不息。朱熹園,又名武夷精舍,為朱熹學派開展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朱熹在此完成了他重要的代表作《四書章句集注》。《四書章句集注》之后作為科舉考試出題的標準答案,影響深遠。文脈......[更多詳細] |
|
|
|
總書記關心的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溯源流 |
杭州,江南水鄉的代表,既有西湖的柔美,也不乏錢塘江的壯闊。而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這里也同樣矗立著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良渚古城。這座古老的城市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是我國第55處世界遺產。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工作。良渚遺址考古和文化研......[更多詳細] |
|
|
|
|
文化中國行·非遺煥新|秦巴深處 戲傳百年 |
弦子腔表演時使用的弦胡和蓮花落。受訪者供圖弦子腔演出劇照(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地處陜鄂渝交界處的安康市平利縣,民風融楚蜀,鄉俗通南北。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戲曲——弦子腔。平利縣文化館館員郭明亮介紹,清朝時,民間藝人在“蓮花落”皮影戲的基礎......[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 | 漢長安城遺址:絲路文化的重要實證 |
漢長安城遺址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北臨渭河,東為團結湖水庫,城址面積約36平方公里,遺址總面積65平方公里。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長安城不僅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與西方的羅馬并稱為當時世界上......[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 | 周原遺址:歷史的謎團正在解開 |
周原遺址(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在中華文明發展的宏偉史詩中,周原無疑是最為厚重的篇章之一。“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詩經·大雅》中的文字記錄了周人遷岐的故事。在寶雞市,一座城址的發現,為我們掀開了周人歷史的神秘面紗。形狀方正、規劃嚴謹、規模龐大......[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 | 鳳冠里的“只此青綠” |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雍容華貴的明代皇后鳳冠到底有多重?鳳冠上那抹驚艷千年的翠色是如何制作出來的?現代匠人如何在守法與保護的前提下改良傳統工藝用染色鵝毛、養殖孔雀羽毛等進行制作?今天跟隨中新網和“肖氏點翠”的第三代傳承人肖玉妹一起探秘點翠技藝,感受這抹中國色帶來的視覺盛宴......[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丨蘆山峁遺址:中國宮殿建筑的重要源頭 |
在延安市寶塔區李渠鎮蘆山峁村西北側梁峁上,有一處距今約4500年—4300年的龍山時期區域性中心遺址——蘆山峁遺址。這里出現了一批豐富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存,包括大量精美的玉禮器和目前發現的中國年代最早的陶瓦,以及一組規劃有序的高等級院落建筑等。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些發......[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神木楊家城遺址:忠勇麟州 英雄故里 |
楊家城內城南門址(資料照片)。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楊家城遺址位于神木市店塔鎮楊城村西北側的黃土梁峁區域,處在黃河支流窟野河東岸。據傳北宋時期楊家將曾駐守于此,故俗稱“楊家城”。據文獻和相關實物考證,該城址為北宋時期麟州城所在地,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被命......[更多詳細] |
|
《文博日歷》特刊丨文化中國行·跟著總書記打卡麥積山石窟 |
9月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石窟考察調研,了解當地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情況。 《文博日歷》今天帶你走進麥積山石窟在這座“東方雕塑陳列館”中看“呼之欲出”的飛天1400多年前的壁畫真·裸眼3D麥積山石窟的第4窟也被稱為上七佛閣 這是麥積山石窟中 最宏偉......[更多詳細] |
|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在陜西寶雞市和甘肅天水市考察調研 |
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陜西省寶雞市和甘肅省天水市考察調研。在寶雞市,習近平考察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渭河生態公園,了解當地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開展渭河生態保護治理等情況。在天水市,習近平考察了伏羲廟、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基地、麥積山石窟,了解當地推動文化遺產......[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丨當節氣遇上非遺:處暑過后,唱響舟山漁民號子 |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說文解字》曰:“處,止也。”“處”的本義是“止息、停留”,處暑的到來,意味著炎熱的天氣到了尾聲。處暑過后,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增大,白天氣溫仍較高。暑熱消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并不是暑氣下降馬上就涼爽,真正開始......[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丨打起手鼓唱起歌!新疆首屆民間藝術季啟動 |
昨天(8月20日),“打起手鼓唱起歌”首屆中國新疆民間藝術季在烏魯木齊市拉開序幕。 醒獅、龍舞……節目亮點滿滿!開幕式上,來自部分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47支民間藝術團隊,為觀眾帶來了《高樁醒獅》《銅梁龍舞》《達瓦孜》《金刀郎》《黑走馬》等精彩演出。巡游的節目......[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安康風物 |
寧靜深邃的殿堂廟宇、隱沒城鄉的精致古建、各具特色的民居宅院……作為文化精神、工匠技藝的載體,散落于全市各地的古建、民居,歷經時代的變遷,在各地加大保護力度、創新文旅業態的新背景下,正煥發著新的生機和活力,逐步探索著鄉村文化傳承和旅游開發新路徑。 安康中心城區小......[更多詳細] |
|
文脈華章|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
日前,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項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更多詳細] |
|
聯播觀察|世界遺產 中國+3! |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項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更多詳細] |
|
|
文化中國行·詩意節令|立秋:一宿秋風未覺涼 |
一宿秋風未覺涼,數聲宮漏日猶長。8月7日,農歷七月初四,時至立秋。“立”有“開端”之意。民俗有云“立秋十天遍地黃”,在滿眼蔥蘢蓊郁的綠意中,秋天的成熟與蕭瑟也將一點點鋪陳開來。元代文人吳澄所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至此時節,蟬聲未斷,暑......[更多詳細] |
|
文化中國行 | 一弦一板一腔情 |
皮影戲(弦板腔)弦板腔是流傳于陜西關中地區乾縣、興平、禮泉等地的傳統地方戲劇,屬于皮影戲的一種。弦板腔以地方方言為唱白,有生、旦、凈、丑等角色,包含9種唱腔板式,節奏明快,唱腔剛柔相濟。1957年,乾縣率先將弦板腔搬上了舞臺,以演員取代皮影,并在劇目、音樂、布景、服裝、道具等......[更多詳細] |
|
|
2024年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在西安開幕 |
7月30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4年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在西安開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盧映川致辭,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孫大光宣布開幕,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曉英出席,副省長徐明非致辭。盧映川指出,陜西是戲曲大省,尤其是群眾基礎深厚的秦腔藝術表演技藝......[更多詳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