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秦小娟 王靜 胡傢元)山藥煨乳鴿、豆花雞湯丸子、酸辣茴香小魚、漢水蒸盆……餐桌上一道道熱氣騰騰的菜肴,讓嘉賓們食欲大開、倍感暖和。11月17日,省首屆“陜菜之鄉”研討會暨漢陰縣冬季旅游季養生宴推介活動在漢陰鳳凰國際酒店召開。來自全省的陜菜文化研究專家學者、冠名為“陜菜之鄉”的8個縣區餐飲協會代表共60余人在一起品鑒漢陰美食、探討陜菜發展。
“這道苦瓜是個特別的菜,是告誡后人要憶苦思甜……”當日下午,在民康生態園里,嘉賓們圍站在沈氏家宴菜肴旁,聽講解員解說一道道菜肴寓意,不禁對沈氏家宴 “潔凈、中和、歡愛、食時、戒奢華”的飲食觀念和家宴傳承肅然起敬。
“咔咔咔”大家紛紛拿出手機對著12道熱菜、8道涼菜組成的漢陰冬季養生宴拍照。豬蹄、老母雞、肉糕、蛋餃、配上紅棗、枸杞、黃花等作料上籠清蒸,既保持了材料的原汁原味又鎖住了營養,乃是冬季養生、滋補的絕好菜品。一道漢水蒸盆子引起大家連連稱贊。在漢陰冬季養生宴推介會現場,還為大家帶來了特色小吃油炸餃子、炕炕饃、米漿饃、燴面片等制作展示。
“今天白天我們去鳳堰古梯田和漢陰月河川道食品種植、加工企業實地查看了漢陰富硒有機食材,晚上我們又看到了漢陰飲食新、奇、特的做法,覺得漢陰作為陜菜之鄉是當之無愧的。”省烹飪協會會長李曦在品鑒中點評道。據了解,漢陰現有富硒宴、蘑菇宴、沈氏家宴、特色家宴、小吃席等八個系列的漢陰宴席,擁有470種菜肴小吃,14道陜西名菜,10個陜西名小吃,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美食文化。
為進一步探討陜菜文化、理論、發展方向,11月18日,陜西省首屆“陜菜之鄉”研討會正式召開。在研討會上,大家就“陜菜之鄉”的冠名對提升當地餐飲或提高當地烹飪技藝的作用、如何振興陜菜、從三秦各地飲食風味的差異性看陜菜的包容性、如何加強地區間協會的相互協作等主題紛紛發言。
其中,漢陰縣、岐山縣、陳倉區三個縣區政府,西安市、寶雞市、安康市三個協會進行了經驗交流,文化學者、專家鄭新民、朱立挺、巫其祥、楊興元等人進行了地域餐飲文化探討。漢陰縣工業園區、富硒食品生產企業代表做了典型發言。在研討會上,大家思路新穎,觀點鮮明,思維超前,對陜菜及餐飲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從研討會上獲悉,漢陰縣自2012年獲得“陜菜之鄉”美譽后,縣境內的餐飲業得到迅速成長。2015年全縣富硒食品實現工業產值36億元,比2010年增長4倍;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5億元,比2010年增長2倍。
據悉,陜西省首屆“陜菜之鄉”研討會暨漢陰縣冬季旅游季養生宴推介活動是該縣冬季養生旅游季活動之一。除此之外,漢陰縣還將舉辦書畫惠民、千人徒步健身、拔河比賽、冬季越野、庖湯會等系列活動,形成“四季旅游”持續升溫,實現餐飲服務業與旅游業快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