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記得小時候家里好多竹子做的生活用品,例如:背簍、簸箕、籮筐、撮箕等等,好結實,感覺用很久都不會壞!而它們又是怎樣做成的呢?篾匠是一門古老的職業,隨著塑料制品的出現,篾制品幾乎被淘汰,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篾制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
篾匠手藝是一門細致活,竹器美觀大方,牢固結實,經久耐用,所以做篾匠的人很吃香,我們通常稱為師傅、匠人,當然要做個好篾匠,要經過多年磨練才能達到精熟的程度。篾匠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功: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樣樣得練得扎實。
編的篩子,要精巧漂亮,方圓周正;織的涼席,要光滑細膩,涼爽舒坦。做根扁擔,要上肩輕松,剛韌恰當……做出來的竹器結實耐用又美觀大方,鄉親們都很喜歡,自己心中也滿是成就感。
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差別逐步縮小,年輕人都懷揣夢想外出務工了,部分在家的有一種"大錢掙不來,小錢看不中"的思想,現在的農村很難見到篾匠的身影了,有些傳統手工藝雖然珍貴,但當我們意識到需要有人去傳承時,它卻已經再也無法傳下去了。
目前,漢濱區竹器使用呈萎縮狀態。民間藝人較少,一些地方的篾匠主要生產生活竹制品,如椅、籠嘴、烘罩、針線簸籃、蠶簸、籠子、提籃、笊籬等。精細的工藝品較為少見。在漢濱區南部的石轉、牛蹄、雙溪等鎮,尚有篾匠從事編制。漢濱竹編技藝已被列入安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