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印發《關于批準公布第七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的通知》,批準并公布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個、名鎮15個、名村17個,歷史文化街區4片。其中,漢濱區恒口鎮、中原鎮,紫陽縣高橋鎮入選歷史文化名鎮,漢濱區牛蹄鎮朝天河村、漢陰縣漩渦鎮田鳳村入選歷史文化名村,漢陰縣民主街街區入選歷史文化街區。
恒口示范區
恒口示范區位于秦嶺南麓、漢江之畔,地處月河川道中游,東面毗鄰安康高新區,西面連接漢陰縣,總面積382平方公里。恒口意指“恒河匯入月河的河口”,宋代建鎮,明清時期,會館林立、商賈云集。《明史》記載:陜北有榆林堡,安康有恒口堡。恒口在月河南岸規劃了600畝醫療康養結合區,全面推動明清老街保護利用,布局建設“溪映明月、南山云見”“嶺南竹海、綠林康養”“民族風情、運動休閑”“西部秦淮、陜南院子”“田園漫游、雨帽聽泉”五大旅游休閑區,可以來這里感受田園康旅的魅力。
中原鎮地處漢濱區腹地,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早在秦漢時期,中原鎮便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集散地,見證了千百年來的歷史變遷。中原鎮的古建筑群以明清風格為主,青磚黛瓦、雕梁畫棟,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鎮內的老街巷至今仍保留著原有的格局,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氛圍。近年來,中原鎮始終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積極推進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通過修繕古建筑、恢復傳統街巷風貌、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系列舉措,中原鎮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傳承。
高橋鎮位于紫陽縣西南部,距縣城32公里,因清代跨東西權河修建的兩座木廊橋而得名。高橋古鎮處于兩溪交匯之處,鎮東名東河,鎮西名西河,兩河匯入權河,將小鎮分為兩半,東西河上橫架的木廊橋又將小鎮連在一起。小鎮青山環繞,古街依水而筑,街面狹窄,細窄處二人對面通過時都要側身。狹窄的街道是當地的經濟文化中心,四面八方的山民將自家種的蔬菜、養的土雞等山貨拿到街上出售,再買回日常生活用品,街市一直熱熱鬧鬧。
牛蹄鎮朝天河村位于漢濱區西南部,地處秦巴山區腹地,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朝天河村的傳統民居以土木結構為主,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與周圍的山水田園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村落景觀。村內保存的楊家院子,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是研究古代建筑藝術的珍貴樣本,展現了陜南地區獨特的鄉村風貌和歷史文化特色。近年來,朝天河村在保護傳統村落風貌的同時,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之路。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推廣特色農產品、舉辦民俗文化活動等方式,朝天河村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這座古村的獨特魅力。
田鳳村位于鳳凰山以南,距漩渦鎮約18公里。依托鳳堰古梯田景區地理資源優勢,田鳳與中銀、東河三個村合作成立漢陰縣田鳳景區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開發黃龍景區建設。自2022年5月份黃龍景區開園以來,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初步成效收入2萬余元。該村借助鳳堰古梯田旅游品牌優勢和富硒糧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傳統富硒糧油及種植烤煙,既確保了糧食安全,也培育了鳳堰古梯田文旅產業。
漢陰縣城從西城門內往東是位于老城中部,東西走向的民主街,也是明清時期就留存下來的漢陰七街八巷中最繁華的大街。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多家票號錢莊、金店、商號、當鋪就出現在這里。據考證,近代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大師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就出生和成長在民主街111號。西段曾是清代莊嚴肅穆的考院,以及民國中央和地方銀行,中段有舊時厚重典雅的文廟建筑群和本縣的高等學府,再往東有頗具規模的神廟劇場、數十座雕塑的城隍廟等古舊建筑。
(來源:陜西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