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引 論
《中國茶葉》2017年第3期刊發了浙江省天臺山文化研究會許尚樞先生《葛玄與天臺山茶文化圈》一文,文中稱,天臺山茶文化圈的松散層均在浙江省之外,包括福建、陜西等省,陜西南部紫陽縣甕兒山是北宋張伯端(號紫陽)潛心修道研究茶藝的遺址。“天臺山高道張伯端曾云游至該縣,在甕兒山下潛心修道,并開圃植茶、研究茶藝,改良品種,遂對當地茶事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開創的茶道成為今天紫陽地方茶文化的雛形。” 紫陽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道教人物名號命名的縣份,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張伯端是紫陽縣的老祖先。但是,若論紫陽縣植茶和茶道的歷史,卻遠遠早于張伯端在這里修道的時間。我曾出版過《紫陽道教文化》一書,發表過《讓紫陽富硒茶更有文化底蘊——紫陽茶文化初探》一文,為此搜集和挖掘過張伯端對紫陽茶文化影響的史料,但是一無所得。撰寫此文,以溯紫陽茶歷史及茶文化之源,兼與許尚樞先生商榷。
推 論
1、上古時期茶葉已開始在紫陽種植 成書于東晉永和元年(416)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國“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此書明確指出,巴國進貢的茶,既有野生茶(荼),也有園栽茶(香茗)。芳蒻是一種香草,香茗指茶葉。 周朝規定最大的宗姬國不過百里,小者僅五十里。武王分封時巴國所轄土地大約只限于陜南一隅。所以陜西歷史學家楊東晨在《陜西古代史》一書中說:“巴國在今陜西漢陰至安康一帶。”陜南巴文物的出土可以支撐上面的說法,特別是1986年安康市漢濱區王家壩西周遺址出土的史密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簋底銘文說明安康地域是古盧國和以虎為圖騰的巴人棲息地。1974年在安康五里鎮秦漢遺址出土的虎鈕錞于(古代巴民族的特有樂器),也是一種佐證。 因為紫陽為“川陜咽喉”,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明正德七年(1512),割金州(今安康)西南、漢陰東南設置為縣,以“紫陽”名之。從開始設置紫陽縣的地理位置轄區范圍來看,上古時期紫陽茶區屬于巴國的轄地,古巴國所種之茶就是現紫陽茶區的特產。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了生活在陜西南部紫陽的古代巴人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用茶、種茶的歷史。 2、紫陽茶在西周時期即成為貢品 《華陽國志·巴志》開列的巴國貢品,說“荼、蜜”等物“皆納貢之”,并明確指出,進貢的“香茗”不是野生植物,而是種之于園林的。 這一條過硬的史料,說明巴國貢茶的歷史也始于西周立國之時,即公元前1046年后,至今有3000余年的歷史。 唐代,安康稱金州,漢中稱梁州。陸羽的《茶經》中記載茶的產地稱:“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即指今紫陽、安康、嵐皋、石泉沿漢水兩岸山谷,金州、梁州屬唐代八大茶區之一的“山南茶區”范圍。當時長安人稱秦嶺為“南山”,故將產于金、梁二州的茶稱為“山南茶”。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貢茶作為一項制度始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初為4郡。《新唐書》又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漢陰郡(今陜西紫陽、漢陰、石泉一帶)的毛尖茶列為貢品。內云:“金州漢陰郡……土貢麩金、茶牙、椒、乾漆、椒實、白膠香、麝香、杜仲、雷丸、枳殼、枳實、黃檗。”相傳紫陽宦姑灘是唐代貢茶園的生產地。 3、紫陽茶在唐代載入陸羽《茶經》 唐代金州屬山南東道,陸羽將其對茶區考察的結果寫入《茶經·八之出》,內載: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縣山谷)。巴山是指西起摩天嶺,東至襄樊以西的千里山系,而峽川是指巴山北面漢水河谷,巴山南面長江河谷。 陸羽是否到過陜南,史無記載,但細讀《茶經》可以找到答案。《茶經·八之出》用來作比較研究的茶區主要是山南道,其次是淮南道,復次是浙西道。關鍵詞使用頻率是: 山南道:荊州5次、金州4次、襄州4次、梁州3次、峽州2次、衡州2次,共計20次; 淮南道:舒州2次、蘄州2次、義陽2次、光州1次、壽州1次、黃州1次,共計9次; 浙西道:常州1次、潤州1次、歙州1次,共計3次; 劍南道:綿州1次,共計1次。 作為地名關鍵詞,總共出現了33次,其中山南道計有20次。這說明山南道是陸羽全國茶事考察的重點和首選地。其中“金州”出現4次,僅次于湖北的“荊州”。《茶經》的“南方”是以長安城的方位確定的。從物種起源的地域來看,著名茶學專家陳宗懋、陳椽認為,中國茶葉起源于云貴高原,然后移入四川,并繼續北移至秦嶺南。可以說紫陽茶區是茶葉北移的第一站,其種茶、用茶應早于東南各地,然后順江而下向東南傳播。而金州茶是以紫陽茶區所產之茶為主產地為代表的。 4、漢陽陵出土的茶極有可能是紫陽茶 陜西省咸陽漢陽陵出土的茶葉是全世界迄今最早的茶葉,這一結論由中國科學院鑒定得出后,已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這一實物樣的出現,至少可以把中國皇宮用茶的時間確立在2150年以前。那么,陜西漢陽陵出土的茶葉究竟是哪里的茶葉? 《世界迄今最早的茶是紫陽茶?》(《安康日報·秦巴文旅》2017年8月23日,曾曉勤著)認為,這包出土的“茶芽”極有可能是陜南紫陽茶區所產的茶葉。作者從西漢初期都城、皇宮的地緣關系、茶葉的起源和種植、飲茶的風俗、茶葉的形狀、政治生態、農業政策等六個方面推出這個結論。 西漢紫陽茶區屬漢中、緊鄰巴蜀北緣,依托秦嶺南坡,處于中國南北分界線上,離長安最近。按照中國封建王朝官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行事原則,皇帝用茶不可能舍近求遠,取山南紫陽茶區的茶葉最為可能。 漢陽陵出土的茶芽證明了西漢皇宮已有了飲茶的習慣,按照中國喪葬習俗,陪葬品大部分是亡者生前喜愛、掛牽、常用之物,推定劉啟生前有飲茶的習慣。這種習慣極有可能是漢高祖登基時就有了。現存中國最早記載飲茶習慣的文字應是西漢神爵三年王褒《僮約》:“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滌杯整案……烹茶盡其,已而蓋藏……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這些文字足以證明西漢初期在巴蜀地區已有了用茶、賣茶、飲茶的習俗。 漢景帝繼位之后,在皇權與王權的博弈中,劉啟與同姓諸藩王的磕磕絆絆,隨著時間的發酵,于公元前154年爆發了“七國之亂”。在漢景帝在位的16年里,東南諸王很少被召見回長安,諸王的“貢奉”也就可想而知了,且那時東南諸地還沒有飲茶習慣。 漢陽陵長出土的茶葉,研究認為完全由茶芽制成。茶芽是茶樹上尚未展開的小葉子,通常認為比普通茶葉品質高。而南方茶多以餅的形態出現,三國張輯《廣雅》中稱:“荊巴間采葉做餅,葉老者,餅成而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5、紫陽茶區是茶馬古道的起點 唐貞元末年,朝廷為了固邊,擴充軍隊,急需大量馬匹,用于裝備騎兵和運輸糧草,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又急需大批茶葉。鑒于雙方的需求互補,朝廷適時設立邊貿市場,用茶葉與西北的少數民族換馬,開了茶馬交易之先河。 唐王朝與西域各國進行茶馬貿易的主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甘、寧、青一帶紫陽茶銷區的商界人士也稱之為“絲茶之路”。陜西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茶馬互市,就本土而言,先后以山南茶、漢中茶和紫陽茶為主打產品,以西安、漢中、紫陽為茶馬古道的起點和邊茶貿易的集散地、轉輸地。陜西茶馬古道網可以劃分為西、中、南三個板塊,南路以安康、漢中為兩端,東西走向,貫通陜西茶馬古道西路和中路,不僅連接整個陜南茶區,而且是江南茶西行的通道之一。歷史上的紫陽茶區是一個經濟區域概念,而不是行政區域概念。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根據歷史形成的慣例和品種、品質、加工類似的劃分原則,將紫陽以及鄰縣所產的茶葉叫“紫陽茶”,地域包括今陜西紫陽、鎮巴、西鄉、漢濱、嵐皋、四川萬源、達縣、巴中、宣漢、重慶城口。 歷史提供的信息表明,產于漢中、安康的山南茶當時已進入長安市場。山南道漢陰郡(含紫陽)的“茶芽”列為貢品,又有子午道、漢江水道、郡道方便舟車運輸。何況當時的安康、漢中已是唐代絲綢的主產地,絲、茶結伴遠行是十分合情合理之事。1985年陜西省考古隊在紫陽煥古鎮臘子園遺址出土了有著異域風格的魏“胡弦帶板”樂器和波斯銀幣,這似乎透露出一個歷史信息:紫陽與西域有過貿易往來。在往后的年月里,紫陽茶的西行路線也大體是直走漢中的,轉而或入長安,或走甘、青、寧。
結 論
從上述推論來看,陜西紫陽是中國種茶、用茶最早的地方,上古時期就開始了茶葉種植并作為貢品,西漢時期皇室用茶以及形成的飲茶習俗為紫陽茶注入文化內涵,唐代陸羽的《茶經》和茶馬貿易更是使紫陽茶與文化、軍事、外交和民族團結直接產生了聯系。也就是說,在北宋以前,紫陽便有了種茶、用茶的歷史和茶文化。張伯端是浙江臺州人,其故里產茶、飲茶,作為一個來紫陽悟道并著文的高道,飲茶以醒腦提神,并研究茶道,是完全可能的,對紫陽茶文化基礎的奠定很可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說他“改良品種”、“開創茶道”則沒有史料依據。 追根 溯源 ■ 曾德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