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萌
藥材之鄉的悠久歷史
安康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珍稀動物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素有“生物基因庫”“天然中草藥之鄉”的美譽。據《安康地區志》(2004年出版)記載,安康的中醫藥史,可追溯至漢代的旬陽,那時的醫者已懂得用銅龕、銅圭等計量容器稱量藥材,將草木的藥性精準融入方劑。
唐代金州的藥材貿易曾十分興盛,向朝廷進貢的15種藥材中,就有杜仲、麝香等珍品。詩人姚合任金州刺史時,曾在西園辟地種藥,寫下“藥草枝葉動,似向山中生”的詩句。他不僅親自采藥、試方,還將藥香融入政務,讓金州的草木之名隨著詩卷流傳千年。
明洪武五年,旬陽縣令李肅在縣城龔家梁創辦通志小學,內設醫學科目,講授中醫藥與防治疾病知識,讓岐黃之術在瑯瑯書聲中生根發芽。旬陽縣令李肅在縣城龔家梁建立通志小學。
《寰宇通志·卷九十九土產》記載,金州盛產石斛、天麻,洵陽縣(現旬陽縣)盛產水銀、朱砂。清朝光緒年間嵐皋縣太平壩《民生被澤》碑文載:“境內地瘠人貧別無出產,惟靠興種典種藥材,貧者賴以養家,富者賴以生息”。1916年鎮坪縣《大眾公議》石碑,記有“此處良田少,荒地多,盛產黃連、當歸、黨參、花椒等山貨特產”。黃連、黨參、當歸等藥材不僅是治病救人的良藥,更是維系生計的重要依托。
中醫學的當代傳承
安康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中醫歷史悠久。1939年,安康始成立中醫醫師公會。1941年,漢陰縣成立中醫醫師公會。1949年,旬陽縣有中醫149人,安康縣有中醫107人,中藥鋪105家,鎮坪縣有中醫23人。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1960年7月,陜西省安康專區衛生學校成立,開設中醫進修班。1962年首批漢中衛校中醫醫士專業畢業生分配安康地區基層衛生院工作。1964年后,安康地區始有陜西省中醫學院本科大學畢業生分配到縣以上醫療單位工作。1977年,全區具有30年以上臨床經驗的中醫藥人員已有240余人,其中有影響的名老中醫如程莊、葉錦文、周黎民、王煥然、李佛海、何再仁等12人。
1978年,安康地區為執行中央規定的有關政策,地、縣均成立地、縣級中醫院,為部分名老中醫配備學徒。1980年12月,中華中醫學會陜西省安康地區分會成立。1985年2月,陜西中醫學院安康地區函授站成立,全區曾先后組織兩屆117名學員參加函授學習。
2005 年后,市中醫醫院進行重點專科建設。2008年,確定首批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繼承人選拔、激勵辦法等系列管理制度與經費保障措施,中醫藥人員數量不斷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發揮,逐步形成了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康復為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中藥的發展放光彩
在中醫藥學逐步復蘇的背景下,安康迎來了中醫藥文化的一次井噴。1954年安康地區首屆中醫代表大會上,許多代表主動把秘藏多年或世代相傳的單、驗、秘方貢獻出來。是張福永獻出祖傳“五好三仙丹”治愈患者的仁心,是葉錦文在《小柴胡湯及其應用》中對傷寒病的獨到見解,更是無數民間郎中走村串戶、口耳相傳的醫德傳承。
如今,隨著“硒谷”品牌的崛起,安康的中藥材正以新的姿態走向世界:天麻飲片在電商平臺上成為“網紅爆款”,絞股藍茶遠銷海外,黃姜提取物被應用于現代醫藥研發。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地將藥材種植與生態保護結合,在海拔千米的山林間建立仿野生種植基地,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回望,安康醫道的傳承從未間斷。從漢代的容具稱量到今天的基因檢測,從姚合的西園藥圃到吳風平的智能煎藥機,變的是技術與形式,不變的是懸壺濟世的仁心與敬畏自然的智慧。這片土地上的草木與醫者,正共同書寫著一部跨越千年的生命史詩,讓古老的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