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瑞
每年的“立春”一過,雨,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春雨了。
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季,春天的雨,帶來了一片清新。在這早春的季節,春雨的聲音,是世間最美的音樂,它似琴鍵、如弦樂、同塤韻、共洞簫。其天籟,十分的治愈。
春雨最先不是下的,是濕、是潤、是觸、是飄。春雨把潮濕的水分,通過空氣中萬千無形的毛細血管,輸送到大地、樹木、花草、阡陌、山川。于是,小草潮了,土地濕了,樹木潤了,山川清新了。春雨似酥油,潤之傳染,天地間潮濕以后,春雨的雨滴,才熟門熟路地開始輕輕降落。
細如牛毛的春雨,悄無聲息地飄灑著,不緊不慢。天空彌漫著萬千春蠶吐出的銀絲,悠悠飄蕩,一層層薄如輕紗,如霧似幻。土地和藍天之間,狀如牛乳。
人們形容春雨的聲音,用“沙沙”“啪嗒”“淅淅瀝瀝”“滴滴答答”等,然而,人類的詞匯再豐富,在大自然的天籟面前,也是干枯無力的。春雨,從遙遠的天國走來。春雨的聲音,是天國而來的福音。故鄉的春雨聲,遙遠地,走過了幾十年。
常常是在不經意間,春雨就來了。春雨來的時候,窗外的樹枝搖了幾搖,地上的枯葉反扣著滑跑,幾只麻雀凄冷地叫著,飛離了樹梢。誰家的幼童大喊一聲:“下雨了!”只聽“噗”的一聲,一滴雨點就打在了窗沿上。雨點打過,濕痕很快隱去。一陣風來,空氣中就有了泥土的氣息。“嗒”的一聲,雨點落在窗外的落葉上,聽得到卷葉下一冬貯藏著的干燥。誰家的小狗顛兒顛兒往家跑,狗的身后,牽過來一片霧的雨簾。
又常常是在一個陳陳相因的晚上,春雨怕驚著人的春夢,不打招呼地悄然而至。后半夜的被子突然變得有些薄。樓外的甬道,聽得到有人晨起而過的腳步聲。天亮時撥開窗簾往下一看,你會驚喜地喊一聲:喲,下雨了!
是的,下雨了。你看到路面濕濕的,間或的,似還能看到空氣中,一兩屑雪片斜飛著從眼前飄過。黝黑的柏樹背景前,飄飛雪花的身影,看得就更明顯了。到底節氣變了,一冬的雪花大都斂起了翅膀,變成了細微的雨沫。于是,在這個周末的早上,在這個簾外雨霏霏的窗前,有關春雨的詩句,便開始漫上你的心頭。
“沾衣欲濕杏花雨。”沒錯,僧志南說的是江南的春雨,伴著杏花,沾衣欲濕。初潮式的春雨是嬌嫩的,溫婉、多情,像一滴甘霖觸著了宣紙,湮濕了杏花,湮潮了空氣。此一時,牧童牛背,短笛輕吹,牛毛細雨,皆湮成山水。農人頭戴斗笠,肩披蓑衣,手扶犁杖,翻開冬眠以后的第一犁泥土。這里的雨聲,似蠶食桑葉,若有若無;又似風中枯葉,風過有聲。
“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的春雨是晨間來的,下在北方的長安。早春的渭城,塵埃雨濕,枝頭的鵝黃,墜著雨珠。王維把酒,沐風餞友,春雨帶來的,是凄清的沁冷。然一杯濁酒,慨然飲下,胸中涌起的,已然是萌暖的春意。
“天街小雨潤如酥”。春雨中,韓愈被郊外的春色勾引。蒙蒙細雨中,遠處是終南的水墨,近處是阡陌的濕潤,草色遙看有,春色近卻無。如酥油的春雨,沾物即化,潤澤的,還有詩人覓春的枯心。
春雨的雨量如何呢?周邦彥眼里的春雨,充滿了畫面感,而且雨量還真不小:“耕人扶耒語林丘,花外時時落一鷗。欲驗春來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雨后的景觀呢?孟郊的《春雨》詩說:“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關于春雨,孟浩然在鹿門山,回味著夜來的風雨;老杜在浣花溪畔,感念著好雨的時節......
雨何以形成?西漢哲學家董仲舒認為,雨的形成是“陰陽二氣之初蒸也,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團攢聚合,其體稍重,乘虛而墜。風多而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他說“陰陽二氣蒸騰交融”,雨便形成了。雨滴的大小與風速有關,大的雨滴是風大,雨滴在空中相合形成。無風或風較小的話,雨滴則少有彼此融合,也便就是細雨了。春季少風或弱風,牛毛細雨是常態,故而春雨常會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自古洎今,春雨以她曼妙的舞步,翩躚在華夏廣袤的土地上,滋潤著這片沃土的春種秋收。她是有形的,形若仙子;她是有聲的,聲如仙樂。春雨的降臨,催生萬物復蘇。她如同珍貴的甘霖,洗去冬日的枯寂,吸融大氣中的霧霾,給大地帶來溫暖和光明,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清新潔凈。春雨無私的奉獻,默默無聞地滋潤著大地萬物,孕育著強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活力。她的溫柔和細膩,把這個從漫長冬季走出來的世界,清洗得清清爽爽。
談到古人描摹春雨之聲,單說南宋的楊萬里。他的《不寐聽雨》詩寫道:“雨到中宵寂不鳴,只聞風拂樹梢輕。瓦溝收拾殘零水,并作檐間一滴聲。”詩味在場而細膩。他的另一首寫雨聲的詩,更是十足的堪贊了:“芭蕉得雨便欣然,終夜作聲清更妍。細聲巧學蠅觸紙,大聲鏗若山落泉。”說雨聲之細,像蒼蠅碰到了窗紙一樣,“細聲巧學蠅觸紙”,聞而可聽,形而可感;雨聲之大呢?“大聲鏗若山落泉”,像山間落下的泉水一般,窾坎鏜鞳,遠近撼人。雨聲描摹之妙,可謂至極矣。
春雨是生命,是生機。春雨夜闌,像廷秀,臥床聽春雨之沙沙聲,渾身通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