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東梅
當三月的春風卷起秦嶺的薄霧,寧陜子午梅苑的萬株梅花在云靄間翻涌成浪。這座森林覆蓋率高達96.24%的深山秘境,這個曾以守護大熊貓、朱鹮聞名的生態堡壘,正以“梅”為媒,在旅游市場演繹著綠色突圍的蛻變密鑰。
監測數據顯示,2月22日至3月16日,7.19萬輛車流載著31.89萬名游客,涌入這個秦巴腹地小城。子午梅苑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3.2萬人次,創下歷史峰值,更是在抖音平臺斬獲安康市吃喝玩樂景點人氣榜首。
春潮涌動的不僅是梅園,從城隍廟的古建群落,到蒼龍峽的森林秘境,全域旅游的星火正在這片綠色沃土上燎原。當傳統生態保護區與網紅經濟相遇,寧陜如何讓沉睡的綠色資產煥發新生?這場深山里的“春日限定”爆紅,又暗藏著怎樣的可持續發展密碼?
生態底色+四季品牌:從“養在深閨”到“流量擔當”
寧陜的“綠”,是刻在基因里的底氣。作為全國森林覆蓋率高的縣,這里囊括秦嶺四寶棲息地、1100余種植物構成的天然氧吧,更坐擁筒車灣、悠然山、上壩河、秦嶺峽谷、漁灣逸谷、子午梅苑6大核心景區。今年春季,寧陜以“春來早”為主題,推出“游園看花”系列活動:子午梅苑萬畝梅花競放,漢服游園、古箏雅集等引爆短視頻平臺;長安河畔,朱鹮粉色倩影掠過河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成為寧陜生態旅游最佳名片。
“過去游客覺得寧陜只是避暑地,如今我們打造四季IP,春季有花海、夏季有清涼、秋季有彩林、冬季有冰雪,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四季流量。”寧陜文旅廣電局局長田偉表示。依托“一季一主題、一月一活動”策略,寧陜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的文旅產品:春賞梅、夏親水、秋觀葉、冬玩雪的差異化體驗,讓“回頭客”占比連年攀升。
如果說美景是寧陜的“面子”,“寧陜味道”則是留住游客的“里子”。在筒車灣集鎮的星空露營地,柴火雞與烤魚的香氣彌漫山野;漁灣逸谷的稻田民宿里,農家蒸盆子、粉皮臘肉讓都市人嘗到鄉愁;寧陜老街的青石板路上,熱面皮、洋芋糍粑等20余種特色小吃組成“舌尖上的寧陜”。
“我們挖掘出‘秦嶺山珍宴’,將冷水魚、野生菌菇、時令野菜等特色食材標準化,讓游客‘吃得好、帶得走’。”縣經貿科技局局長劉小軍介紹,今春,寧陜推出“秦嶺山貨大集”“梅苑集市”,串聯起各鎮山珍、美食,配合“山珍帶貨直播”,帶動臘肉、蜂蜜、豆腐干、鍋巴等特產銷售額同比增長3倍。
文化IP賦能:延長消費鏈條
當非遺技藝點亮夜色,書屋書香浸潤山居,寧陜縣正以文化IP為支點,撬動消費鏈條的無限可能。
“文脈筑基”非遺激活夜間經濟新引擎。在2024年,寧陜縣創新推出“非遺集市”夜間文旅IP,將傳統手工藝、民俗表演與現代消費場景深度融合。聚光燈映照著非遺傳承人的巧手翻飛,面塑攤位前游客爭相體驗指尖藝術,皮影戲臺下的喝彩聲與市集的煙火氣交織……這一“文旅+夜經濟”模式,打破了“白天看景、夜晚走人”的傳統旅游慣性,通過沉浸式體驗與多元業態銜接,讓游客從“過客”變為“參與者”。據統計,非遺集市開市期間,縣城周邊賓館酒店入住率增長30%以上,餐飲、購物二次消費率增長50%以上,夜間客流量較往年呈現翻倍上升趨勢。
“民宿+書屋”打造秦嶺文化新地標。在“山居經濟”崛起的背景下,寧陜縣以“秦嶺山居”精品民宿為載體,開創性地推出“秦嶺書屋”文化IP。鹿柴山集、八畝溪谷、望梅山居等25座風格各異的民宿“秦嶺書屋”散落于山水之間,2.8萬冊藏書涵蓋秦嶺生態、陜南民俗、紅色文化等主題。這里不僅是游客靜心閱讀的驛站,更成為舉辦文化沙龍、非遺手作課堂的復合空間。2024年實施的統一標識、服務標準、文化主題、數據管理“四統一”規范體系,進一步推動書屋從“網紅打卡點”向“文化服務節點”升級。“秦嶺書屋”不僅成為民宿的重要文化業態,更是周邊群眾閱讀的重要場所,讓基層文化服務供給有了新的平臺。
“創新場景”從“一日游”到“深度體驗”。寧陜縣的文旅轉型,核心在于用文化IP重構消費鏈條,通過書香夜市、文化名人進景區民宿攝影采風等活動,充實沉浸式、體驗類旅游項目內容,2024年暑期“過夜游”同比增長20%左右;在景區嵌入民俗互動演出,讓山水景觀成為文化展演舞臺,游客人均消費提升至580元;開發根雕、非遺漆扇、面塑等文創產品,設立“古法手磨豆腐”“江口點心”非遺工坊體驗區,在民宿開展手作,形成“觀賞—體驗—消費”閉環。
“文化IP不是簡單的符號移植,而是對地域文脈的創造性轉化。”田偉介紹,寧陜文化IP的可貴之處在于,既通過非遺活化守住文化根脈,又以民宿書屋等新載體拓展公共服務邊界,最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寧陜縣還將把非遺集市、秦嶺書屋、生態研學等要素系統整合,探索出一條以文化為軸、以體驗為鏈的消費新路徑。
全域聯動新范式:三重統籌織就服務網絡
為破解寧陜旅游旺季“客流大、留客難”的旅游痛點,寧陜縣精準施策,圍繞“資源、宣傳、服務”三重統籌,創新推出全域聯動新范式,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升級。
資源統籌以“梅”為媒,激活全域“一盤棋”。依托縣域生態優勢,統籌各鎮差異化開發特色體驗項目。筒車灣鎮以“親水漂流+星空露營”打造清涼經濟,皇冠鎮依托高山資源開辟避暑康養基地,廣貨街鎮則以“民俗文化體驗+山珍美食”留住游客腳步……通過線路串聯、門票聯售等機制,寧陜巧妙引導客流從熱門景區向非熱門區域分流,形成“多點開花”的旅游格局。
宣傳統籌全民共創,點燃云端“燎原火”。當傳統山水邂逅數字浪潮,寧陜以新媒體矩陣開辟線上引流新戰場,抓住“子午梅苑”這一爆點,以主題統籌凝聚全域合力,圍繞“寧陜美景,不止子午梅苑”核心主題,統籌縣內外500余名網絡達人組成“梅苑直播天團”,以專題直播、短視頻打卡等方式,將梅苑花海、秦嶺秘境搬上云端,今春以來寧陜短視頻、軟文、話題總瀏覽超7000萬次。“更值得關注的是,寧陜創新推出‘全民主播工作方案’,以全縣干部群眾、返鄉青年、景區員工、民宿管家、非遺傳承人等為主體,用手機記錄家鄉美景,讓每個寧陜人都成為文旅代言人。”寧陜縣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華克艷介紹。這場由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的“云端盛宴”,成功將子午梅苑的“一時熱度”轉化為全域旅游的“持久關注”。
服務統籌七萬人“寵客”,繪就暖心“同心圓”。“來寧陜吧,七萬人寵你!”——這句走紅網絡的承諾,正是寧陜服務統籌的真實寫照。旅游旺季周內每日派駐科級干部定點服務,周末增派半數干部下沉景區;33處志愿服務站遍布高速路口、景區要道,提供路線指引、免費供水、應急救助等“微服務”;“熒光綠”護航,既當秩序維護員,又化身旅游向導、急救幫手,同時通過智慧交通系統實時監測車流、動態調整線路,讓“堵心路”變成“舒心途”;縣城機關事業單位免費開放停車場、衛生間,讓“暖心細節”成為寧陜旅游的金字招牌。在這場全民參與的“寵客行動”中,有人凌晨清掃街道保障環境整潔,有人自發讓出車位“錯峰出游”,更有志愿服務者將游玩不慎摔倒的游客穩穩背下山……點滴細節匯聚成“人人都是服務員”的濃厚氛圍,游客滿意度持續攀升。
“從‘三重統籌’的頂層設計,到‘七萬人寵客’的生動實踐,寧陜探索出一條縣域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以資源統籌破解資源碎片化難題,以宣傳統籌打開流量轉化新通道,以服務統籌構建主客共享新生態。這種‘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全鏈協同’的全域聯動模式,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寧陜方案’。”寧陜縣副縣長張瑩說。
在寧陜,“旅游強縣”不是口號,而是全民共識。桂花山莊老板姜小彥參加“寧陜美食”大賽后,將傳統蒸盆子改良為“小份精品菜”,月收入翻番;城隍廟文保員陳勝寧自發組建講解團,用方言講述“金鴨浮舟”城隍廟的百年故事;就連小學生也化身“秦嶺小衛士”,在景區引導垃圾分類。
這種全民參與的背后,是寧陜將旅游作為首位產業的戰略定力:近三年累計投入20億元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景區景點建設,以精品引領吸引社會資本和民間投資建設民宿29個,每年直接帶動5000余人吃上“旅游飯”。2025年,隨著即將啟動的“村光大道”系列活動,寧陜將從“網紅”向“長紅”進化——以生態為核、文化為魂、服務為翼,書寫著寧陜生態經濟化的新范式。
從民宿窗欞透出的暖黃燈光,到非遺集市此起彼伏的吆喝聲,這座秦嶺腹地的小城正以獨特的生態美學,重塑著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這或許正是“寧陜密碼”最深層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