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菜薹搶“鮮”上市
通訊員 張天兵 羅少杭
春回大地,萬物萌發。眼下正值嵐皋縣廣大農村菜薹大量上市的季節,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戶們忙碌采摘的身影,人人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2月26日一大早,在嵐皋縣興農源蔬菜保供基地,一座座塑料大棚排列整齊,大棚內的菜薹一片翠綠,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棚內幾位村民穿梭在菜地間,正采摘著一根根鮮嫩的菜薹,裝筐、上車,現場一派繁忙。
“春節過后,天氣轉暖,菜薹長得很快,現在已轉入二茬采收,得抓緊時間上市變現。”興農源蔬菜保供基地投資人段緒庚說。
段緒庚于2022年在城關鎮羅景坪社區“苦桃灣”所在地,流轉土地60畝,建起了48個大棚從事蔬菜種植,年年都種有時令的白菜。由于是大棚種植,從去年冬月開始,地里就開始有菜薹上市,一直延續至今,3畝地的菜薹壓茬采收,已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走進城關鎮新春村,沿途農戶房前屋后的菜地一片碧綠,不少村民正嫻熟地摘下菜薹。
5組村民陳邦根家有12畝山坡地,去年他分別在好幾個地塊播種白菜種子,臘月初菜薹就抽出嫩綠的枝條。他除了向縣城內幾家超市供貨外,還通過縣電商中心直播帶貨,把菜薹賣到了全國各地。
陳邦根介紹,2個多月來,菜薹銷售收入已超過了4萬元。剛開始賣5元一斤,現在上門收購價為每斤1.50元,自己和老伴兩個人一天能采收菜薹400多斤,下午與縣電商中心電話約好上門收菜,預計一次銷售收入將在600元左右。
新春村3組村民張清明是村里“冰淇淋”紫薯產業種植大戶,也是一名有著多年蔬菜種植經驗的“老把式”。去年,張清明在田里種植4畝多白菜,門前地里還種有菠菜、蒜苗、芹菜等時令蔬菜,目前僅菜薹銷售一項收入就達1.4萬元。
與一些村民陡坡地種菜“一把撒”播種的方式不同,張清明家全部是平坦的地塊,菜苗也是專門育苗后一顆顆移栽到地,間隔有距、成排成行,十分整齊。在離地不遠的山腳下,還建有專門的蓄水池,山泉水通過水管直接輸送到地頭,菜薹長得挺拔翠綠,個個色澤鮮亮,一片生機盎然。
張清明與老伴分工明確,他每天在家負責管護采收,老伴則騎著電動三輪車進城賣菜。晚上,兩人回家圍坐一起,一邊看電視,一邊整理,為第二天售賣做好準備。
“預計二茬菜薹采完后,收入將突破2萬元,真是一個劃算增收的好產業。”張清明說。
據了解,嵐皋縣內白菜種植面積約有2萬畝,其中新春村就有120余畝,目前菜薹大量上市,高低淺山地區已全面進入采收季。為助農銷售,嵐皋縣電商中心邀請縣內30余名第一書記組成主播聯盟,深入田間地頭宣傳推廣嵐皋的新鮮菜薹,每天有1萬斤菜薹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全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根根菌棒袋袋“金”
通訊員 楊穩 許永鵬
春暖花開,寧陜縣皇冠鎮南京溝食用菌培育基地一派繁忙。工人們正搶抓生產時機,緊鑼密鼓地進行菌棒制作、殺菌滅菌及菌絲培養工作,為新一季香菇豐產打下堅實基礎,廠房內整齊排列的菌袋孕育著增收致富的希望。
2月25日,走進皇冠鎮南京溝食用菌培育基地,廠外機械正將原材料不斷輸入生產車間。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們分工協作完成裝袋、扎口、傳送等工序。
“為提高產值,我們引進了現代化滅菌、消毒生產工序,產量能提高20%到30%。還增加了茶樹菇、猴頭菌等品種,林下種植了天麻。”基地負責人王鴻斌介紹,基地采用“統一配料、機械裝袋、高溫滅菌、無菌接種”的標準化流程,每日可生產菌棒1萬余袋。滅菌環節中,菌棒被送入高溫高壓滅菌室,通過精準控溫技術徹底殺滅雜菌,保障菌絲純凈生長環境,今年將種植香菇30萬袋、木耳20萬袋,培育猴頭菇菌、黑皮雞樅菌、茶樹菇等品種5萬袋。
在自動化生產線與高溫滅菌技術保障菌棒品質的同時,南京溝基地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就業動能,構建起“生產提質”與“用工惠民”的良性循環,將周邊村民納入生產體系,讓群眾在“家門口”增收。其中,裝袋、扎口等工序吸納中老年勞動力參與,滅菌室管理、菌絲培養等技術崗位則通過定向培訓提升村民技能,形成“產業升級反哺就業、就業穩定支撐產業”的閉環生態。
54歲的儲茂彩在菌棒生產車間從事裝袋、滅菌、接種等工作多年,他說:“一個月能掙3000多塊錢,非常滿足。”據了解,基地目前帶動當地村民60人務工增收,后期在菌棒上架、香菇采摘階段,還將繼續增加用工量。
皇冠鎮以南京溝為基地中心,向四周輻射至興隆村、朝陽溝、八寶等區域,主要種植優質香菇、木耳、平菇、羊肚菌等食、藥用菌,旨在建成集研發、種植、生產、研學于一體的食、藥用菌種養全產業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近年來,皇冠鎮持續推進“支部+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深化“三聯”工作機制,種植花椒120余畝、羊肚菌5300平方米,板栗、核桃綜合科管2000畝,袋料食用菌60萬袋,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皇冠鎮將全力為市場主體提供全方位服務,積極協助申報各類獎補政策,引導農戶深入參與產業發展體系,推動香菇、木耳等產業向標準化、特色化、生態化方向邁進,為全縣高質量綠色發展貢獻皇冠力量。”皇冠鎮鎮長陳海表示。
從傳統種植到智慧農業,南京溝食用菌產業的蓬勃發展,印證了“小菌菇”撬動“大產業”的振興之路。隨著菌絲在恒溫室內悄然萌發,這座秦嶺深處的種植基地正書寫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的新篇章。
手并肩逐光行
通訊員 徐起榮
“60名殘疾人實現創業增收,110余名殘疾人通過幫扶帶動發展產業實現戶均增收9000元……”在漢濱區關廟鎮唐淌村,唐甲升幫扶帶動110余名殘疾人就業創業的事跡傳遍山村。
唐甲升是漢濱區甲升興隆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今年53歲的他,多年來心系扶貧助殘事業,廣泛動員社會愛心力量,與殘疾人攜手共進。他開創了“合作社+基地+殘疾人”的助殘增收模式,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種苗發放等,帶動殘疾人增收致富。
2014年,唐甲升投資110余萬元,成立了安康市漢濱區甲升興隆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當地的山林資源,流轉土地100多畝、草坡1000畝,種植了牧草,建起了養殖場,專門養殖陜南白山羊。養殖場優先錄用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解決一日三餐和住宿問題,讓殘疾人通過勞動共享合作社發展成果。合作社生產的陜南白山羊羊肉,富含硒、品質佳,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遠銷重慶、西安、十堰等地。
針對殘疾人家庭普遍存在的發展信心不足、徘徊觀望、被動依賴等消極心態,唐甲升耐心細致地講政策,真心實意地解心結,不斷開展正面鼓勵和側面激勵,真正使他們鼓起生活的勇氣。在唐貴齊等一批殘疾人先進穩定務工的事情傳開后,村里其他殘疾人及脫貧農戶紛紛主動找上門來,謀求工作崗位。但由于養殖基地規模有限,無法接納更多的殘疾人就業,如不另辟蹊徑必將銼削殘疾人就業的積極性。此時,一個幫扶殘疾人創業的全新思路在唐甲升的腦海應運而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合作社開始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不斷修復殘疾人自我“造血”功能,進一步激發殘疾人的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唐甲升堅持每年組織殘疾人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集中開展種植、養殖技術培訓,讓每戶殘疾人通過產業培訓掌握1到2項實用技術用于生產,拓寬增收渠道。同時,向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意愿的殘疾人免費發放豬仔、羊羔、雞苗和籽種、飼料等生產物資,解決生產資金不足問題,實現零成本零投入。
“免費送我的一些豬仔、雞苗和小羊羔,第一年就賣了2萬多元。”村民惠政財的妻子與兩名孩子均為殘疾智障人,生活壓力巨大。了解到惠政財的困難情況后,唐甲升主動與其結對幫扶,讓惠政財全家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之火。首輪幫扶成效顯著,惠政財不僅挖到了脫貧致富的第一桶金,還極大地激發了繼續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信心。隨后,惠政財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涉足養雞、養豬、養牛、養羊等多個領域,每年通過養殖獲得的收入已穩步增長至12萬元以上。
多年來,唐甲升已連續免費為殘疾人提供產業實用技術培訓90多場次,累計培訓9000余人次,各類飼養技術書籍11000余冊,免費發放肉雞種苗40000只、羊羔360余只、豬仔800余頭,發放產業幫扶資金65萬元。
為了讓大家消除疑慮,放開手腳搞養殖,唐甲升首先通過合作社與城區各大酒店簽訂長期供貨協議,解決了銷路問題。隨后按照“合作服務”“訂單收購”“同步同業”等助殘模式,為殘疾人養殖戶統一仔豬羊羔供應、統一防疫驅蟲、統一飼料配方、統一回收銷售,生產后由合作社上門按高于市場價統一回收。
唐甲升的扶貧助殘事跡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報道,先后被中國關工委、省殘聯、市委市政府、市總工會、市脫貧攻堅指揮部、區委區政府評為先進個人進行表彰,被省農業廳、市區黨委政府、市科協、區文明委授予各類榮譽稱號。
唐甲升說,他還想幫助更多殘疾人實現就業和創業夢想,當好困難殘疾人就業和創業路上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