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彭玉革
2025年,是郭梅在安康市中醫醫院門診部當主任的第10年,除了十年如一日,每天早7點半到崗工作,她還收獲了全院同事們“門神”“廳長”的昵稱。這與郭梅高頻次出現在門診大樓密切相關。
2016年元月,郭梅從外科總護士長崗位轉到門診部,身份轉換間,她有著深刻的體會:“護士是距離患者最近、接觸患者時間最長的專業人員,守護著患者健康。門診,是群眾就診第一站,是醫院的前沿陣地。要改善群眾就醫感受,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就必須從門診抓起。”自此,優化門診服務成了郭梅的心頭大事。
“蘿卜多了不洗泥。”郭梅認為,沒有秩序、人滿為患,勢必影響到患者就醫體驗和質量。經過調研,科學優化后,門診大樓的就醫承載人數從1000人提升到2000人,再從2000人到3000人,很快郭梅發現合理的分流、導引才是關鍵,緊接著網上預約掛號、無假日門診、導診等一系列措施相繼實施。
“我來幫你”“我送你過去”“這里有輪椅,我來推你去看醫生”……走進安康市中醫醫院門診大廳,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面帶微笑,耐心細致地為群眾解答疑惑、提供幫助。2019年,門診部推動成立醫院一站式服務中心,提供暖心陪診、打印電子發票、門診蓋章、咨詢了解、健康宣教、充電等服務,服務時長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周末節假日不休息。
為保證一站式服務中心高效地開展工作,郭梅下了一番功夫。從2017年志愿服務隊成立初期以學生志愿者為主體,到2024年10月通過勞務派遣招聘15人充實隊伍,現在這個25人團隊成為增進醫患溝通、提供便捷溫馨醫療服務的重要力量。
“郭主任每周至少給我們開兩次會,主要是交流怎樣解決各類問題,怎么為患者提供有效服務。她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剛到門診部工作1年的護士張榮已經可以嫻熟地處理業務,“雖然每個樓層的重要點位都有我們的志愿者,但是郭主任還是習慣每天把醫院的7棟大樓都巡查一遍。”
郭梅手機里的微信志愿服務群,不停有“送沒有陪護的高齡腹痛患者去急診內科”“輪椅送診腿腳不便的老人”等圖文消息,她說:“來醫院的人很多,需要幫助的我們及時給予幫助,來不及問患者叫什么名字,我們要求只說過程,這是什么病人、送到哪兒、交接給誰就行了。”1個月時間,志愿團隊要送100多個病人到相關科室治療。
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郭梅最深切的感受。預檢分診、查驗健康碼、核酸檢測,門診前期的大量工作由門診部統籌、全院支援,構筑起了疫情防控安全防線。解除防控后,醫院門診也經受住了考驗,郭梅帶著2個見習生,每天負責給全院醫護人員發放900副2700袋的防治中藥,負責給感染新冠的病人安排床位。“那個時候我們施行‘全院一張床’,所有科室都接新冠病人,各科主任都想方設法幫我們協調床位,有的科室還會及時告知我有床位騰出來,讓我非常感激。”
“從患者角度出發”是郭梅最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她推進優化診療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體化門診將接診、檢查、治療集中在一個樓層完成,最大化方便患者就醫。在此之前,踝骨骨折的病人掛骨科,需要在門診2樓看病,到后樓16樓打石膏。郭梅說,目前有25個科陸續實行醫護一體化門診。如果說這實現了讓群眾“檢查少跑腿、看病少排隊、問診更方便”,那么門診大樓四樓國醫堂的內分泌科,更會讓就醫群眾收獲感滿滿。
內分泌科候診區的左邊,分設健康宣教體驗區、胰島素注射體驗區、中藥貼敷體驗區、血糖監測體驗區和飲食療法體驗區,墻上宣教圖是各類飲料與所含白砂糖的對比,直觀醒目,讓患者在看病的同時,增加健康知識、了解科學防治慢病的方法。據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琳介紹,郭梅作為掛聯領導,在該科突出中醫特色、推廣中醫診療方面想了不少辦法。
“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作為醫院的醫護人員,就是要幫助就醫群眾樹立健康生活理念,為其提供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提高生命質量,進而增強幸福感。”1989年衛校一畢業就到醫院上班,郭梅在護理崗位工作了27年,擅長傷口造口護理專業的她,尤其明白科學有效防止重特大疾病發生對于患者的重要意義。
郭梅常常拿著老年患者掛的號,去找內鏡中心主任姚應琴開檢查單。“原本以為患者是她親戚,結果一問,都說是住院期間認識的郭梅。只要老人有需要,郭梅再忙也會抽出時間,她說這是信任也是情分。”姚應琴說,郭梅幫患者墊付掛號費、醫藥費是常事,“她讓我明白了‘是病人也是親人’的道理。”
部分術后患者有留置尿管、造瘺管、造口,需要定期外出就醫,家屬感覺麻煩,患者更是苦不堪言。郭梅積極和醫院傷口造口護理小組溝通協調,護理小組主動承擔上門護理的任務,打通了特殊患者就醫的難點、堵點,深受社會好評。
為就醫群眾提供從“看好病”到“好看病”的診療服務,改善就醫感受,提升就醫體驗,在郭梅這里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2024年初,傳承創新大樓門診區域開設85間中醫治療室,方便老百姓看中醫。“很多患者來咱們醫院就是沖著中醫來的,要回應和保護這種熱情。對于患者和醫院來說,這也算是雙贏。”最近這兩三個月,她在忙著把便民門診搬到1樓,她說,“目前的便民門診在傳承創新大樓4樓治未病中心,那兒有很大的場地。但只要是患者覺得需要改進,我們就及時考察并調整,最大程度讓就醫群眾滿意。”
采訪中,郭梅引用了醫生愛德華·特魯多墓志銘上的一句話,“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她說,治愈、幫助、安慰,不光是醫者仁心,也是醫院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守護人民健康福祉的初心使命。
今年年初,在醫院2024年度工作總結暨表彰大會上,郭梅獲得特別奉獻獎。她說,優化服務永遠在路上。成立醫院社工服務部,建設一支300人的志愿服務隊伍,為老年患者就醫提供志愿陪診;在門診各科室普及中醫療法、發揮中醫特色;分時段預約掛號;各科室在自己的診療區域,開展視頻、音頻、一對一的科普,讓科普宣教專業化。工作了37年的郭梅在和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