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大旱,河南平頂山唯一“水缸”白龜山水庫見底,盼水、找水,這座百萬人的城市供水告急!關鍵時刻,正在充水試驗的南水北調中線應急調水,丹江水400里馳援,解了平頂山市的燃眉之急。
同樣大旱,蘇魯交界的南四湖湖底干裂,生態瀕臨危機。南水北調東線調水解渴,全線泵站開足馬力,長江水飛奔800里,終于讓久旱的南四湖再現生機。
“隨著工程通水運行,南水北調將逐步發揮出最大效益。”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鄂竟平說,按照規劃,東中線一期工程年調水183億立方米,可為253個縣級以上城市供水,使1.1億人直接受益。中線,將使受水區城市生活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東線,將給沿線城市增加供水22億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3000多萬畝。
南水北調,這一解渴北方的“輸水線”,在中國水資源版圖上刻下新的印記。
攻堅克難的“科技線”——
沒有創新,就沒有南水北調!110項專利、一項項新紀錄托起水利豐碑
作為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的許多難題也都是世界級的。沒有經驗可循,沒有參照對比,為了“世界一流工程”目標,建設者們向一個個難關發起挑戰。
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加高是第一道難關。中線水源公司總工程師張小廳說,難就難在老壩上加新壩,新老混凝土必須合二為一、滴水不漏,這在國內屬于首次,也是世界性難題。
澆筑混凝土,一個關鍵指標是溫度控制。為生產這種7℃的混凝土,建設者夏天請它“喝涼茶”,加冰水降溫,冬天給它“穿外衣”,采取措施保溫。在壩體還埋進900多支儀器,日夜監測大壩的溫度、應力等變化。
5年堅持一個溫度,這個溫度決定了大壩強度。11月10日,丹江口水庫水位創歷史新高,加密監測顯示,大壩滴水不漏,經受住了蓄水考驗。
稱為中線“咽喉”的穿黃工程,挑戰的難題前所未有。“在黃河下面35米深處,挖兩條三層樓高的隧洞,可以說,每一步都要創新,到處是攔路虎。”南水北調中線局副總工程師程德虎講述。
說難度,盾構機換刀可見一斑。從國外量身定做的盾構機,開挖不久刀片崩了。找國外公司卻開出了“天價”,怎么辦?只能自己攻關。為抵消35米水壓,修復區內要充滿高壓空氣,“在里面呼吸都困難,干半小時就感覺筋疲力盡,而一把滾刀重300斤,五六個小時才能挖出來。”檢修工武進說。關鍵時刻沖得上,3個月時間,檢修人員更換刀具148把。
說精度,3公里長的穿黃隧洞,測量誤差要在50毫米內;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許有千分之一的傾斜度,肉眼不可能察覺。平常一個項目,GPS定位設備最多用三四臺,在這個項目上,增加了一倍。為了精度,建設者們付出了超常努力。
勇擔當、敢超越,正是這種精神,讓一個穿黃工程攻克7項國內外技術難題,創造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在南陽段,南水北調遇到的是世界公認的“工程癌癥”——膨脹土。“這種土遇水膨脹、稀黏,無水則收縮、干散,在上面根本沒法修渠。”膨脹土試驗段項目經理朱建軍說。
頭三年,他們挖了13個大坑,一直和這種土較勁。“你能想象嗎?3年,我們沒干別的,天天就在坑里玩土,嘗試不同方式填土、泡水、提取數據。”他說,中線有400多公里是膨脹土,如果試驗不成功,就只能挖土來筑堤,那得用多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