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攻堅,終于迸發智慧火花:在膨脹土中摻入3%到5%的水泥,改造后的混合土既牢固又經濟。
類似的攻堅克難,在南水北調建設中數不勝數。截至目前,南水北調共取得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等63項成果,申請國內專利110項,創下一項項新紀錄:世界第一大輸水渡槽,第一次大直徑水下盾構,第一次大直徑PCCP管道……這些第一,展示出南水北調的自主創新能力,展示出世紀工程的“中國智慧”。
沒有創新,就沒有南水北調!近十萬建設者用心血和智慧,托起了這條“科技長渠”,筑起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
環保先行的“生態線”——
水質安全是調水底線,壯士斷腕,水源區關停1000多家污染企業,打造治污環保樣本
千里調水,水質是焦點。
鄂竟平說,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之初,就明確提出“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確保水質安全,這是一條調水底線。
治污攻堅,是各部門各地方的聯合行動。
規劃頂層設計。為確保中線源頭水質,國務院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兩個五年規劃,累計安排190億元,將水源區43個縣全部納入規劃,使污水處理廠實現全覆蓋。同時,國務院六部門建立起協調機制,將源頭水質列入地方考核。
制度先行先試。從2008年起,中央財政將水源區各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累計下達資金147億元,開創了重點地區生態補償的先河。
水質達標,考驗著各地壯士斷腕的決心。
湖北丹江口市,地處核心水源區,關停“五小”企業100多家,關閉污染源120處,砍掉有污染的大小項目120多個。丹江口人形成共識:“生態立市”,所有新上項目,一律先過環保關。
河南淅川縣,渠首所在地,10年關停污染企業350家,否決大型項目40多個,取締4萬余箱網箱養殖。“保護水質,該舍的一定要舍棄。”縣委書記馬良泉的信心堅決。
46歲的淅川農民閆朝建網箱養魚已經8年,年收入近30萬元。“靠水吃水,突然不讓養了,真是想不通。”盡管不情愿,但老閆還是舍小家為大家,賣掉所有的魚,上交了26個網箱。靠政策扶持,轉產轉業。
初步統計,中線水源區河南、湖北、陜西各地累計關停污染企業1000多家。
不僅是源頭,沿線各地嚴格環保先行。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副主任劉正才說,在總干渠兩側30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僅2013年,全省就有200多家企業被拒之門外。
不僅在中線,東線的江蘇重拳減排,“十一五”以來累計關停沿線化工企業800多家。山東在全國率先實施嚴于國標的地方性標準,取消行業污染排放特權。
一時的“忍痛割愛”換來綠水青山,更帶來生態文明理念。“水都”丹江口市借水發展,正從傳統高耗能產業向旅游、生物等新型產業加快轉型,實現“量增”到“質變”。“從長遠看,綠色發展后勁更足,更加可持續。”決策者們認識到。
最新監測顯示,中線源頭水質連續7年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主要入庫支流水質基本符合水功能區要求。東線干線排污口全部關閉,水質達到Ⅲ類標準。
10多年攻堅,南水北調工程成了治污環保的樣本,為重點工程踐行生態文明提供了借鑒。
節水優先的“發展線”——
再不能與生態爭水、與子孫爭水,以水定發展,加快用水方式轉變
北方人終于盼來生命之水。按照規劃,中線一期工程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其中河南37.7億立方米,河北34.7億立方米,北京12.4億立方米,天津10.2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