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妙鴻 楊遷偉 吳蘇
漢水之畔,青山疊翠。地處秦巴山區的白河縣冷水鎮,曾是陜南深山中的普通農業鎮,也是白河縣“三苦”精神的發源地,如今卻以蓬勃的產業活力、秀美的山水畫卷和溫暖的治理實踐,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釀出苦盡甘來的“甜日子”。從萬畝核桃林間穿梭的春風,到二鳳山下此起彼伏的雞鳴,再到社區老年大學里悠揚的琴聲,這座“西大門”正以“三苦精神”為底色,用產業振興、農旅融合、基層治理三支畫筆,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
以山為基激活綠色經濟
四月的天光傾灑在三院社區的群山之間,3000畝核桃林在春風細雨的潤澤下舒展新綠。樹下,朵朵牡丹苞蕾如粉白的星芒遍布在黃土之上,零星綻放的花朵為滿目綠野增添無限詩意。
村民何德寶穿著粗布衣衫、頭戴草帽蹲在地畔察看作物長勢,粗糲的手掌上,柔嫩的花瓣被他輕輕托起:“去年油牡丹價格高,之前種的全賣了,這些是后來新栽下的,油牡丹很適合我們這里生長,和魔芋一起種在核桃林下一地多收,是個不錯的好產業。”順著何德寶的目光遠眺,十年前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如今已蛻變成年產值超千萬的現代農業園區。這座立體的“綠色銀行”,正用花果經濟托舉起村民致富興業的夢想。
三院社區一隅
日頭高升,何德寶扛起鋤頭準備回家吃午飯,邊走邊掰著指頭算起經濟賬。“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后,我在這兒干活一天能掙120元,加上流轉費,一年收入3萬多,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三院社區黨支部書記周耀勇站在觀景臺上,俯瞰層層疊疊的梯田,笑容也像牡丹花一般肆意舒展。“在冷水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堅持‘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把沉睡的林地變成致富的金山。3000畝核桃園套種油用牡丹和魔芋,不僅實現‘一畝三收’,更形成立體生態農業體系。園區常年帶動500余人就業,村集體年增收50萬元。”伴隨著周耀勇的介紹,更令人充滿期待的是,隨著三院AAA級景區建設推進,這里將打造耕讀研學基地,讓游客體驗從田間到餐桌的農耕文化。
展眼冷水鎮,這樣的綠色經濟產業鏈在全鎮18個村(社區)比比皆是。1萬余畝木瓜林綻放潔白花朵,2000畝油用牡丹織就錦繡花毯,30萬羽生態土雞在林間自在覓食。鎮長邱忠山說:“我們以山林經濟為主導,構建‘長中短結合’的產業格局。核桃、用材林是‘長期飯票’,魔芋、中藥材是‘中期保障’,林下養殖則是‘短期收益’。”這種立體化發展模式,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冷水群眾增收的“幸福靠山”。
“二鳳”品牌孵化產業傳奇
每日天剛亮,二鳳山的松濤聲里便混雜著此起彼伏的雞鳴。標準化脫溫育苗基地內,49歲的王申新俯身觀察著嘰嘰喳喳的雞苗,指尖輕觸雛雞絨毛時,晶亮的眼眸滿是欣慰的歡喜。
“溫度28℃,濕度60%,雞苗就像襁褓里的娃娃,半點馬虎不得。”作為當地赫赫有名的“育苗大王”,王申新的創業故事,深刻詮釋著冷水鎮林下養雞的發展路徑。
把時間的指針回撥到2014年,帶著在餐飲行業積攢的家業,王申新回到冷水老家,開始了自己的養殖大業,在思考了眾多行業后,他把目光投向了養雞,可由于沒有技術,王申新不僅走了很多彎路,還一度負債累累。時間輾轉到了2023年,為推動林下生態雞養殖,冷水鎮將林下養雞作為全鎮的首位產業發展,在項目及資金上給予全力政策支持。通過申請蘇陜協作項目,在興隆村新建了一處占地1200平方米的標準化脫溫育苗基地,引進了全自動4列4層脫溫設備,一次性可脫溫5萬羽雞苗,年脫溫量超過50萬羽。此時,已經精準掌握養殖技術的王申新理所當然地成為基地的“掌舵手”,當“二鳳山”土雞品牌擦亮叫響時,昔日散兵游勇的養殖戶們被編入“統一供苗、統一防疫、統一收購”的產業鏈大軍。
“只管把雞養得毛光水滑,其他的農戶都不操心。”王申新信心滿滿地說道:“我們用的是黃堯土雞這個品種,我這里從湖南貨商那里拉回雞苗,在標準化脫溫育苗基地對雛雞進行防疫,度過危險期后,農戶就能把雞帶回去養殖,養成后,如果農戶賣不出去,我們就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回收成雞,讓農戶沒有后顧之憂。目前除了白河縣,還有旬陽、紫陽其他區域的養殖戶在我這里購買雞苗,在全市范圍內輻射帶動43戶養殖戶增收。今年我們還準備把業務面擴大到湖北鄖西等地,實現雞苗出省,產業做強。”
家住興隆村七組的村民黨龍書就是因此受益的一位養殖戶。去年下半年,63歲的黨龍書帶著兒子黨發坤投資20多萬元成立了裕民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王申新的白河縣二鳳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購進雞苗,又修建2個雞舍,通過綠色養殖,3000只跑山雞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內為他們帶來6萬余元的收入。“最近天氣好,我們正在抓緊修建新的雞舍,爭取擴大養殖面積,賺更多的錢。”手上不停歇的黨龍書,對自己的養殖事業很是看好,他期待著養雞致富的新日子,給兒子賺出一套房。
看著在樹林間撲騰的土雞,鎮長邱忠山笑著說:“我們要讓每只土雞實現從‘論斤賣’到‘論克賣’的跨越。”此際,山風掠過枝葉,一群羽翼漸豐的青年雞飛上枝頭,恰似這片熱土上振翅的鄉村振興夢,一點點蝶變為產業興、農民富的現實圖景。
以民為本筑牢幸福根基
午后的陽光正好,洞子社區老年大學傳出陣陣歡笑。書法教室內,社區居民趙勝春揮毫寫下“老有所樂”;聲樂教室里,《敖包相會》的旋律隨二胡流淌;舞蹈隊的紅綢翻飛,映照著張張幸福笑臉。這個容納8000余人的搬遷社區,用“日間照料中心+慈善老年大學”的創新模式,讓“搬得出”變為“住得好”。
慈善老年大學聲樂室
日間照料中心負責人龔世雙說:“這段時間天氣暖和了,每天都有社區居民到這里學舞蹈、書法等,一個個興致昂揚;下午的社區廣場上,跳廣場舞的、下棋的、聊天的居民成群結隊,十分熱鬧。”
居民李大娘接過話茬說道:“剛開始搬到這里真是各種不習慣,一天吃完飯都不知道干啥,現在可好了,自從這個照料中心建好后,我和新認識的老姐妹每天都到這里學跳舞,精神足了、身體好了,娃們在外面上班也不用擔心我們狀態不好,生活幸福感足足的。”
“社區不僅要解決吃飯住房,更要滋養精神家園。”洞子社區黨支部書記趙成龍帶著記者參觀助餐食堂、棋牌室等地。墻壁上,積分超市的公示欄記錄著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的點滴;廣場上,孝義文化宣傳欄展示著社區群眾的善行故事。更令人矚目的是正在籌劃建設的區域中心敬老院,這個可容納500人的養老綜合體,將把醫養結合、智慧養老等現代理念帶入深山。
治理創新的種子,在冷水鎮處處生根發芽。農旅產業聯盟黨委整合各類優勢資源,鞏固了“三聯”機制成果;聯調聯控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使得社會大局更加和諧穩定;“五聯工作法”讓干部沉到田間地頭,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青山不語,綠水長流。有溫度的冷水鎮,是秦巴山區萬千鄉鎮轉型升級的縮影,更是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在這里,生態與經濟共舞、鄉愁與夢想齊飛,連片產業園區生機盎然、民宿集群燈火漸次點亮、社區廣場響起歡快舞曲。這個曾經以“苦抓、苦幫、苦干”聞名的鄉鎮,如今用“甜生活、美生態、新氣象”詮釋著三苦精神的時代內涵,讓“三農”興旺的壯闊藍圖在振興路上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