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財政管理是基層治理的“基石”,更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今年以來,漢陰縣城關鎮緊扣“規范、透明、高效”目標,以制度建設為核心、以流程優化為抓手、以監督問效為保障,全面推進財政管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的轉變。
“過去報賬手續煩瑣,票據管理混亂,現在有了標準化流程,責任一目了然。”談及財政管理的變化,該鎮財政所所長張本芝深有感觸。為規范管理,該鎮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基層財政管理中存在的審批不嚴、核算不清、公開不到位等“痛點”,制定出臺《漢陰縣城關鎮財政管理規范化實施細則》《組財村管指導意見》等制度,明確預算編制、資金撥付、政府采購、村級“三資”管理等多個環節的操作規范,形成“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長效機制。
在村級層面,全面推行“組財村管、村財鎮管”模式,對30個村(社區)的資產、資源、資金實行統一核算、統一審核、統一公開。同時,創新“四議兩審一公開”機制(即村“兩委”提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決議、鎮財政所復審,資金使用全程審計,結果全面公開),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針對“小微權力”監督難題,該鎮建立“事前預警、事中跟蹤、事后審計”的全鏈條監督體系,組建由財政、審計、紀檢等部門組成的聯合督查組,每季度對重點項目資金開展專項檢查,并對村“兩委”負責人、報賬員進行常態化廉政談話。“現在監督嚴了,群眾的信任度也更高了。”月村黨支部書記陳明坦言。
“村級報賬需要哪些憑證?如何防范票據風險?”3月24日,在城關鎮舉辦的村級財務培訓會上,鎮財政所長為50余名村“兩委”干部和報賬員授課。針對基層財務人員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該鎮實施“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創新“老帶新”結對機制,選派3名鎮財政所業務骨干下村指導,幫助村(社區)梳理資產臺賬、規范報賬流程,通過“專題培訓+實操演練+資格考核”的方式,實現了鎮村財務人員持證上崗。“規范不是限制,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發展。”該鎮黨委書記張世洲表示,城關鎮繼續深化財政管理數字化改革,探索“預算績效+鄉村振興”融合模式,以更高水平的財政規范化建設護航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財政管理的規范化,不僅堵住了“跑冒滴漏”,更激活了發展動能。近年來,該鎮通過統籌整合涉農資金、盤活閑置資產,累計投入5000余萬元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在中堰村,規范的資產租賃流程讓200畝閑置土地“活”了起來,引進的生態荷蝦共養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創收20萬元。
從“手工臺賬”到“智慧監管”,從“被動整改”到“主動規范”,該鎮以財政管理規范化建設為抓手,不僅筑牢了廉政防線,更釋放了基層治理效能。如今的城關鎮,每一筆資金都在陽光下運行,每一個項目都在監督中落地,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廉動力”與“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