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賢臣
4月的漢江之濱,春潮涌動,漢陰縣2025年首批42個重點項目負責人與“項目管家+稅務管家”團隊成功簽約。
從東方希望集團現代化農業項目到鳳堰古梯田景區提升工程;從碳基新材料產業園到智能紡織產業基地……一個個重點項目在這片熱土上加速落地生根,背后正是該縣創新打造“雙管家”服務機制,用“媽媽式”服務為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的努力。
機制創新:全周期服務破解發展難題
“以前辦理項目審批要跑多個部門,現在所有手續都有人幫辦代辦,效率提高了好幾倍!”安康裕豐華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志軍感慨。這家去年8月投產的企業,提前3個月實現達產,正是漢陰縣“雙管家”服務機制見行見效的生動實踐。
該縣整合12個縣直部門和10個鎮的行政資源,組建起28名項目管家、10名稅務管家及N個部門聯絡人的專業團隊,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網絡。通過“一個項目一支管家團隊”工作機制,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覆蓋到立項審批、施工建設、投產運營等15個環節。
“我們就像項目的‘貼身管家’,從‘一書兩證’辦理到項目建設竣工聯合驗收,每個環節都要提前介入。”項目管家羅超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項目進度情況:3月25日道路管網鋪設現場踏勘,4月7日協調推進項目綠化等后續工作……這種“需求清單+責任清單+問題清單”的三單對接機制,確保將精準服務送達項目一線。
數字賦能:智慧服務跑出加速度
在漢陰經開區,安康太倫新材料有限公司通過“漢陰政務微視頻”平臺,僅用20分鐘就完成了施工許可證延期申請。這個集政策解讀、預約辦理等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平臺,正是該縣聚力打造的“云上政務大廳”。
“通過全面推行電子證照‘無感調用’,全縣實現20類高頻證照跨部門共享,企業辦事材料壓減40%以上。”漢陰縣政務服務中心主任劉梅說,“5G視頻連線踏勘”服務讓現場核查時間從3天縮短至2小時,“云幫辦”模式使30%的審批事項實現“零跑腿”辦理。
數字化改革不僅帶來效率變革,更催生服務理念升級。通過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服務網,項目管家可實時調取企業電子檔案,動態跟蹤42個重點項目的158個關鍵節點。大數據分析系統自動預警項目疏通堵點,今年已提前化解用地矛盾、用工短缺等問題23個。
政企同心:梯度培育激活產業動能
走進漢陰縣歷史文化博物展覽館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僅用58天,管家團隊幫我們協調解決了文物勘探、施工通道等6個難題。”該項目負責人指著規劃圖說,這個投資6.4億元的西城(西壇)商業綜合體及改造提升項目,建成后不僅將提升城市形象,也將帶動周邊2000余人就業。
漢陰縣創新“產業+項目”雙軌服務機制,為新材料、富硒食品、生態旅游等產業鏈配備專業服務團隊。針對碳基新材料產業園項目,稅務管家團隊量身定制“政策包”,協調金融機構授信“稅銀貸”200萬元;為富硒桑資源開發項目組建技術攻關小組,引進省農科院專家團隊開展技術指導。
這種梯度培育模式成效顯著,2024年,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9%,培育“五上”企業28戶。偉高毛絨玩具公司負責人坦言:“管家團隊不僅幫我們解決審批問題,還牽線搭橋引進3家上下游企業,現在園區內就能完成全產業鏈配套。”
在國家級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驗收中,漢陰縣以優秀等次通過評估。該縣將“五辦服務”“幫辦代辦”等創新舉措納入地方標準,制定《項目管家服務規范》等7項標準,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漢陰經驗”。這種標準化建設正釋放乘數效應,縣鎮村三級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標準統一率100%,“跨鎮通辦”事項擴展至132項。建立的“周調度、月跟蹤、季評估”動態管理體系,使項目問題解決時效提升70%。編制的《項目服務指南》收錄典型案例56個,成為管家團隊的“實戰寶典”。
“營商環境就像鳳堰梯田,需要層層耕耘培育沃土。”漢陰縣副縣長李捷表示,該縣將持續深化“雙管家”服務機制,推動服務向村級延伸,力爭2025年實現“審批最快、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的營商環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