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靜
3月19日,走進鎮坪縣城關鎮竹節溪村生態水產養殖示范基地,只見群山環抱間,一方方整齊排列的養殖池塘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藍色的增氧設備規律地運轉,激起層層漣漪。池塘邊的智能傳感器靜默佇立,實時傳遞著水中的“生命密碼”,勾勒出一幅“科技賦能生態、智慧守護青山”的現代田園畫卷。
“現在養魚是一門‘數據’活,靠的不再是‘看天吃飯’。”基地負責人周正波熱情地掏出手機,向眾人展示智慧養殖系統。隨著指尖輕觸屏幕,6個養殖池的水溫、溶氧量等參數實時躍動,10米外的投料機隨即啟動,均勻撒落的飼料引得魚群歡騰爭食。這位“80后”新農人笑稱:“咱們基地的魚可都是‘數據喂養’長大的。”
據了解,鎮坪縣生態水產養殖示范基地項目由安康寧遠居農產品開發公司和竹節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開發。該基地利用高速公路退地集體收儲和南江湖庫區水資源,綜合布局養殖區、垂釣區、服務區、生活區,打造“生態養殖+休閑垂釣+鄉村旅游”基地,加速推動“旅游+漁業”融合發展,努力實現鄉村振興和興村富民的有機融合。
“以前全憑經驗看水色,現在數值不達標系統就報警。”周正波介紹,12組水下傳感器24小時值守,將采集的數據實時上傳云端,自動投喂機根據魚群活動規律精準投料。去年投放的20萬尾魚苗,通過數據分析調整投喂方案,成活率與肉質緊實度明顯提升。
漫步養殖區,山泉水潺潺流經各個養殖池,不僅保證了高溶氧量,還能通過水流促使魚類運動。基地嚴格秉持“以水養魚、以魚護水”的理念,采用安康水產試驗示范站的環保飼料,養殖尾水經沉淀處理后回灌山林,實現“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魚病高發季節,基地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水產試驗示范站建立“云問診”機制,通過實時傳輸水質數據、魚群視頻,專家團隊遠程“把脈開方”,為苗種選育、病害防治提供技術保障。“前段時間魚群進食量下降,可把我們急壞了,好在專家及時在線指導,幫忙調整投喂節奏,才穩住了局面。”周正波感慨。
盡管魚群尚在生長期,但產業發展藍圖已徐徐展開。“我們不做‘一錘子買賣’,要讓生態魚‘游’出池塘,‘游’向餐桌,還要‘游’進文旅產業!”城關鎮黨委書記楊剛滿懷憧憬,二期工程計劃建設露營基地、垂釣體驗區、農副產品展銷中心,著力打造網紅打卡點,借助綜合養殖實現增收,憑借休閑項目引流拉動消費,全方位吸引游客前來體驗“漁旅融合”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