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兵 王琪 王瑩蕊
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石泉縣池河鎮五愛村積極探索政治引領、法治托底、德治聚魂、自治凝力、智治提能的“五治融合”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村域治理新格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和諧善治鄉村,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陜西省基層黨組織標準化示范村等榮譽稱號,并入選第三批全省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五愛村有一條水渠,由于年久失修,多處垮塌堵塞,農業灌溉難問題日益凸顯。村兩委召開村民大會,在廣泛征集村民意見建議后,向上爭取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資金30萬元,村民積極出工出力,維修灌溉渠。目前,主堰渠已經維修完成,兩條分堰渠也即將竣工,4月底就能引水進行春灌。“這堰渠修好了,春季栽秧灌溉也方便了,真是給我們群眾辦了件大好事。”村民李相翠高興地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五愛村務實推進基層黨組織“分類指導、爭先進位”三年行動,實施“雙培雙帶”工程,抓實“旗幟領航”“三聯共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三大行動,開展黨員分類管理,用好積分、承諾、評議三項機制,聚力打造“一強五好”一類黨組織。同時,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和主導作用,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民服務實踐,實行黨員分片包干、每月分組到戶,開展理論政策宣講、產業發展動員、矛盾摸排化解等,延伸治理觸角,把村民的思想和行動都凝聚到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上來。“我們積極發揮村級組織密切聯系服務群眾的優勢,引導群眾參與公共事務,實現共商、共議、共建、共治、共享。”五愛村黨支部書記唐繼明說。
陳澤斌是五愛村村民,去年他在包工頭組織下,為同村一戶人家修建房屋。主人家出于安全考慮,專門出錢,明確要求包工頭為參與施工的工人購買保險,以保障施工期間工人的人身安全。然而,包工頭并沒有為工人購買保險。在施工過程中,陳澤斌因所使用的木梯子突然斷裂,從高處摔落致傷,搶救和后續治療費用讓一家人陷入困境。村兩委積極調解協商,并為陳澤斌申請司法援助,幫助陳澤斌獲得了相應的賠償金。這件事的圓滿解決是五愛村以“法治”為本、托底鄉村治理的縮影。
近年來,五愛村通過打造集法律援助、綜治信訪、法治宣傳、矛盾調解、心理咨詢、平安超市、智慧警務于一體的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組建“義警工作站”,設置“無憂調解超市”,深化辦好書記民情“三本賬”,落實矛盾源頭治理多元化解機制,積極排查化解群眾矛盾糾紛。2024年,排查出的19件矛盾糾紛全部得到化解,矛盾糾紛發生率同比下降62%。同時,常態化開展法治科普、防電信詐騙等宣傳活動30余次,推動平安建設深入人心,群眾學法懂法用法守法蔚然成風。“我們堅持把群眾路線與法治方式結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推進村域治理,有效防范各類矛盾治安案件發生,維護了群眾的合法利益和村域和諧穩定。”唐繼明說。
五愛村探索推行“五治融合”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村域社會治理效能。在村黨支部的組織帶領下,全村培育產業大戶、致富能手等鄉土人才48名,引進培育現代農業龍頭企業3家、農業產業園區1個、能人大戶20戶、家庭農場4戶,就近解決村民就業200人以上,202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9963元。唐繼明表示,他們將錨定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傳承發揚愛黨、愛國、愛民、愛家、愛業的“五愛”精神品質,努力實現村域治理難題在“五治”中破解、和諧社會在“五治”中構建、鄉風文明在“五治”中塑造、群眾安全感在“五治”中提升。